卡斯達溫舞主要流傳于四川省阿壩州黑水河流域,因舞者身穿"甲衣"歌舞,漢語俗稱"卡斯達溫"。"卡斯達溫"是黑水方言,"卡斯達"為"鎧甲"之意,"溫"或"貢"是"穿"的意思。"
卡斯達溫"是古代黑水人出征前,勇士們祈禱勝利,親人們為他們祈求平安、祝福吉祥的一種民間祭祀性歌舞活動。該舞氣勢雄壯,規模龐大;在音樂上,有著各民族中獨樹一幟,難以多見的風格特征--二聲部。
舞蹈中風格主要以古羌“大葬舞”中的跳卡斯達溫為基礎,又受了藏傳佛教中跳神舞蹈的一些影響,俄恩村的卡斯達溫實際上是藏羌兩個民族在歷史上長期融合的產物,也是嘉絨藏區作為不同的宗教民族文化交接地區的一種特有的藝術形態。
另外,除了藏、羌舞蹈中的一些基本特征如弓腰、曲背、彎膝、碎步移動、抖鈴等動作都有典型展現以表達粗獷、渾厚、神勇、尚武的山地民族舞蹈特點外,其鮮明的舞蹈節奏也給人以深刻印象。在舞蹈中,節奏多兼有切分和混合節拍,這就使得音樂的強拍被改變,并使其節奏在“舞者”身上似乎充滿著一種野性與自由的“生命力”,而這種藝術上的“沖動”更使得俄恩村卡斯達溫中所展現的尚武精神充滿著原始、古樸、勇敢以及在對神靈的膜拜中產生的內在的“張力”。
在卡斯達溫的表演過程中,舞者反復吟唱的旋律為10小節,屬2/4拍和1/4的混合節奏并在1/4拍時出現連續的強拍,表演者也因此能夠更好地利用不同的強拍節奏以表現出雄壯、有力的藝術氣勢,而有的學者就將這種氣勢歸納為整個氐羌系舞蹈的基本共性特征--“虎氣”。
據考證,"卡斯達溫"最初可能是古羌部落在游牧、狩獵的過程中產生的祭祀禮儀。唐代以前,由于黑水河流域戰事連連,它逐漸演變為將士出征前所舉行的一種征戰祭祀活動,已成為年節、慶典、喜喪等祭祀儀式中的歌舞活動。
"卡斯達溫"不僅在音樂、舞蹈上有獨到的藝術表現,而且在民俗活動及對遷徙民族人類學基因等研究方面也能提供重要的線索。如今,"卡斯達溫"的生存環境正受到現代生活方式的極大沖擊,急需搶救性保護。
從歷史淵源看,"卡斯達溫"有遠古羌文化與吐蕃文化相融的特點,尤其是呈梯形狀的舞蹈文化現象,對黑水民族史、語言學、民俗學等的研究有重要資料價值。"卡斯達溫"獨具一格的多聲部祭祀禮儀歌舞形式,對研究遠古高原峽谷地帶的部族文化藝術特點也有重要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