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幾千年以來對外貿易的窗口與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廣東自古以來敢于開放、兼收并蓄的精神,以及出口貿易行銷世界的昔日輝煌,正在掀開新的歷史篇章。
“我的天哪,這么神奇嗎?我是國寶宋金項飾的守護人,岳云鵬!”《國家寶藏》第二季第二期節目中,小岳岳穿上了大褂和布鞋,穿越回南宋化身為一名秀才,這位科舉考試屢試不中的“秀才”,為了繼續湊夠下次進京考試的盤纏,無奈之下展開了驚險莫測、啼笑皆非的出海貿易之旅。
他憑借自己的智慧與勇敢,用橘子換取了出海后的第一桶金——“宋金項飾”。在那個風云變幻、世事無常的大航海時代,一個小人物的起起落落,又將為我們揭開哪些驚人的秘密呢?
宋金項飾一段遺失的歷史
800多年前,一艘商船,滿載萬千寶物駛向海外,卻意外沉沒。800多年后,“南海一號”浮出水面,讓我們再次觸摸到先民用生命趟出的黃金海道。
宋金項飾承載著一段遺失的歷史,1987年,廣州救撈局和英國商業打撈公司合作尋找東印度公司的沉船時,意外發現了一條沉沒了八百多年的中國古船,由于出水金項飾的商船原名,我們已經無從知曉了,于是考古學家就將其命名為“南海I號”宋代沉船。
“南海一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出水文物數量最多的南宋時期遠洋貿易商船。里面發現的文物種類和數量都非常多,其實數量最多的就是外銷瓷器,差不多占據目前出土文物的90%,包含了景德鎮窯、龍泉窯、德化窯等多地的瓷器,樣式形制各不相同,都是為了海外市場定制的瓷器。
除了瓷器之外,另外目前已發掘的文物還包括了銅鐵器、金銀器、漆木器等等。除此以外還有大量精美的金腰帶,金項鏈等各類飾品。金項飾就是當時被打撈出水的第一件金器,飾長1.72米、重566克,由四股八條純金線編制而成。呈麻花狀,接口處有大量細致的花紋。葡萄紋飾長條帶鉤為首,四個環狀搭扣成尾。
根據它的外觀特色推斷,這條項飾的主人應該不是等閑之輩,因為在整個南宋沉船上只發現了這樣一條,由此可見宋金項飾并非是當時船上的貨物之一。結合長度、構造等方面以及它落在甲板上這一信息大概可以估測,這條項飾的主人應該是一位外國貴賓,或者將送往中東的一位富商或國家首領。
水下考古的一座里程碑
宋金項飾是南海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物證。雖然圍繞著宋金項飾,依然有很多謎題至今還未解開,但透過這件文物,我們可以窺見南宋時期海外貿易繁榮的盛景。
然而,南海一號的打撈工作卻經歷了漫長的歷程。從1987年第一次被發現到2007年正式開始打撈,這中間隔了整整20年的時間。2007年12月,“南海I號”古代沉船被整體打撈出水,并成功移入為其特建的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水晶宮”。
整體打撈的成功,將文物的所在位置、現存情況等信息最大限度地保存了下來,對于復原當時的海上貿易具有非常大的意義,同時也是我國水下考古的一座里程碑。
中國水下考古經歷了“從無到有”的過程,在耿寶昌、俞偉超、孫健等一代又一代中國水下考古人的努力下,中國的水下考古事業實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通過這些水下考古工作者辛勤的努力和堅定的信念,水下文明的面紗也被一層層地揭開,歷史的真實形狀也逐漸被勾勒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