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穿牡丹”(也稱鳳戲牡丹,牡丹引鳳)指的是一種紋飾,這種紋飾主要以鳳凰和牡丹為主題,因為鳳凰乃鳥中之王,唐李益有詩云“鳳凰飛來銜帝箓,言我萬代金皇孫”;牡丹為花中之王,宋周茂權《愛蓮說》云“牡丹,花之富貴者也”。丹鳳組合,象征著幸福、美好、祥瑞、富貴等等,因此,這種紋飾頻頻出現在刺繡上。
徽州的能工巧匠在進行磚雕創作時也常常以“鳳穿牡丹”為主題,在尺寸之間馳騁,留下不少精美的磚雕佳作。
在安徽博物院,就珍藏著一塊鳳穿牡丹的徽州磚雕。整塊磚系淡灰色,于淡雅中透出大氣。整磚呈燈籠形,長40厘米,寬25厘米,厚6厘米。磚面以深浮雕手法雕刻出三朵繁盛的牡丹花,兩只鳳凰嬉戲于花叢,一只鳳凰佇立于畫面底部,另一只鳳凰翩翩飛來,與之頷首相望。整個畫面構思精巧,構圖簡潔,布局合理,技藝嫻熟,畫面栩栩如生,尤其是兩只鳳凰,一靜、一動,動靜之中有呼之欲出之感。
說起徽州磚雕的歷史,自然繞不過徽商。古徽州由于山多地少人稠,農耕養家困難重重,所以徽諺有云:“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歲,往外一丟。”受生活所迫的徽州男子只好走出大山,去尋找另一方天空,圖謀生計。在競爭激烈的商海里,徽州人始終信守“誠信為本、以義取利”的經營理念,吃苦耐勞,堅韌有度,逐漸發展成聞名全國的一大商幫——徽商。自明代中期至清朝乾隆末年近300年的時間里,徽商的發展盛極一時,曾有研究稱,其時徽商的資產約占當時全國資產的4/7。富裕起來的徽商,衣錦還鄉后,拿出一部分資本用于買田置地,大興土木。但由于受自然條件所限,所建房屋樓宇不可能體量恢弘,于是對房屋進行精加工的行業——磚雕、木雕、石雕應運而生。想那時,有多少背著刀、鑿、錘等工具的能工巧匠穿梭于徽州的山間小道,去為富商大賈的樓宇雕梁畫棟;又有多少精美絕倫的雕刻作品誕生在這些能工巧匠手上,后又被裝飾在徽商的祠宇庭院,造就了無數“門罩迷藻悅,照壁變雕墻”的立體畫卷。
一塊磚雕作品的完成,從選磚的材料,到制磚的完成,再到雕刻完畢,往往需花費幾月、甚至幾年時間。這期間所需要的人力、物力絕非一般人家能消費得起,因此從這些雕梁畫棟的建筑中就可以見識屋主人的雄厚財力,也彰顯了屋主人的身份和地位。
此磚雕是1961年從屯溪市經收購后入藏安徽博物院的。這塊磚雕原屬何人現無從考證,但從此磚雕刻的工藝、刀法等細節來看,應屬豪門大族。這塊精美的磚雕給人留下無盡遐想,設想來到一處由這樣的磚雕裝飾的宅院,舉目之間處處有畫,踱步之間風景各異,仿佛置身于一幅幅流動的風景、鮮活的故事之中,想必訪客一定會陶醉于此,心情自然也會大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