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中國改革開放全過程,中國城鄉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思想解放,觀念更新,人們日常衣食住行一天天好轉,一步步邁進小康。這何嘗不是一場時代的“逆襲”,一個國家的“逆襲”,一次人民的“逆襲”呢?
改革開放前,代表著當時生活水平的“四大件”是縫紉機、自行車、手表和收音機;改革開放后,彩電、冰箱、洗衣機、空調、電話、電腦、手機已相當普及。
改革開放前,人們買衣服要憑布票,食物匱乏、單調;改革開放后,人們的衣著變得豐富多彩,不少人穿上名牌服裝或時裝。十幾億人民的吃飯問題基本得到了解決,綠色食品等科學衛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
改革開放前,人們出門基本要靠步行;改革開放后,中國的交通工具開始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自行車、公交車、私家車等逐漸進入,到了21世紀,交通工具在海陸空全面立體覆蓋。
回顧40年來中國人民衣食住行等發生的變化,我們足以看到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不斷補齊短板、做強長板的探索,也足以看到中國共產黨行進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的鏗鏘足音。
翻開改革開放40年的歷史,說到底,是一部思想解放的歷史。從“法制”到“法治”,字詞變化的背后,折射出理念的變遷,人們的科學、民主、法治觀念逐步得以樹立;從“安份守成”向“積極進取”,人們開始意識到,只有通過個人積極努力才能獲得更大的成功,這意味著對個人成就的肯定以及鼓勵自主創新,使得人們對關系的依賴大大降低;從“孝親敬祖”向“獨立自主”,人們逐漸意識到個人價值的重要意義,家族式的集體主義逐漸被強調個人獨立自主的觀念所取代。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解放思想的本意就是打破惰性思維和主觀偏見的束縛,解除枷鎖。40年前開始的改革開放無疑是“四十載驚濤拍岸,九萬里風鵬正舉”的過程,人們的思想跟隨著物質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中國互聯網已經發生了三次大浪潮,分別是1994年到2000年,2001年到2008年,2009到如今。2015年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后,更是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有數據顯示,中國網民數量超過8億,有力地推動數字化消費時代發展。互聯網還讓各行各業迎來顛覆性改變,比如可以進行在線登記,現場數字化導覽,數字資料下載,語音搜索,在線教育等等。
網絡購物平臺的誕生,讓人們足不出戶的享受購物的便利;出門在外不認識路的時候,第一想法就是拿出手機導航。21世紀,記錄時代脈搏的信息更有效、精準地觸達用戶,人民的生活變得更加便捷,更加豐富多彩了。
“路漫漫其修遠兮”,中國未來的道路還很長,但我們知道,所謂中國奇跡就是改革開放帶來的“逆襲”。中國故事就是全體人民共同奮斗的故事,中國價值觀念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觀念,我們應當努力拼搏,讓中國的發展“逆襲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