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寶藏》第二季第三期,宋佳作為河北博物院彩繪散樂浮雕的守護人,化身秦淮樂女,低吟淺唱,含淚演繹“定州十三釵”的流離悲歡,生動再現了彩繪散樂浮雕的前世故事。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公元907年,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王朝——唐,上層醉生夢死,下層卻苦不堪言。最終,它被朱溫所建立的后梁取而代之。由此,“商女”便成了亡國的象征,流傳千年。可商女的個中滋味,更與誰人說呢?
彩繪散樂浮雕
彩繪散樂浮雕,1995年出土于河北曲陽縣北平王王處直墓,王處直,祖輩皆是長安的貴族,善于經商,后世襲統治定州。唐朝滅亡后,他成為五代十國戰亂時代中,北方最重要的藩鎮領主。他的大墓,擁有前后兩室的雙室墓。
白石彩繪散樂浮雕,長136、高82厘米,真實再現出了唐末五代時期的樂舞的場面,上承大唐之余韻,國內僅見。圖中有人物15人,散樂圖彩用浮雕形式,以漢白玉石精雕細刻而成,唯美華彩。前后排成兩隊,如癡如醉地演奏著,充滿動感。
右邊第一人為女性著男裝,可能是樂隊指揮。12名演奏者均為女子,所以會把她們稱為古代的女子十二樂坊。分為前后兩排,頭梳高髻、簪珠花,身穿窄袖襦衫、抹胸,肩挎披帛,長裙曳地,手持笙、箜篌、方響、箏、琵琶、篳篥、橫笛、拍板、座鼓等樂器,前列居中彈奏琵琶的女子發髻梳法較繁雜,似為全隊核心人物。箜篌、箏分別置于或高或低的長方形幾凳上。這些樂伎人物面容飽滿,體態豐膄,神情專注,姿勢各異,仿佛正在合樂演奏,極富韻感。
彩繪浮雕《散樂圖》中,女子的體態、服飾、發式、妝容,皆有“晚唐遺風”。所有女性形象,無一不是面部圓潤,豐滿秀麗,其整體形貌,體現了當時人們崇尚豐肥濃麗的審美觀,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繁榮與富足。
守護歷史,守護樂舞清平
彩繪散樂浮雕上的樂器,除了節目里介紹的曲項琵琶(前排中)、篳篥(后排左三左四)、箜篌(前排右一)、答臘鼓(節目里拿出了羯鼓,后排右三)、拍板(前排左二)之外,還有箏(前排右二)、笙(后排右一)、方響(后排右二)、鼓(前排左一)、橫笛(后排左一左二)。其中有不少,如箜篌、橫笛、答臘鼓、曲項琵琶等,都出自西域龜茲、疏勒、波斯等地。
散樂是隋唐時期重要的藝術表演形式之一,據史書記載,在南北朝以后,散樂也叫百戲,包括雜技、武術、幻術、滑稽表演、歌舞戲、參軍戲等形式在內的樂舞雜技表演的總稱。它較大程度上概括了民間表演藝術的所有形式。散樂受唐和五代后晉影響極深,在此基礎上與契丹族民間藝術相融合,建立起的一種類似宮廷音樂的形式。
白石彩繪散樂浮雕是河北博物院的鎮館之寶,充分展示了五代時期曲陽石雕的藝術風采,印證了曲陽雕刻藝術在唐代就已經達到了一定水平,雕刻藝人不但能雕,而且能繪。它彌足珍貴,美侖美奐,堪稱國寶。
時光流轉,仿佛能從他們的一顰一笑中看到古代匠人的用心。靜止無聲的樂器,也似乎發聲,訴說著中國民族音樂不老的傳說。守護彩繪散樂浮雕,守護歷史,守護樂舞清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