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建筑門樓以其精美的磚雕藝術和別致造型,成為徽派建筑的一個亮點。蘇州園林建筑門樓在中國五大地區的磚雕中是影響較大的之一,其雕刻手法特點可用“細、動、巧、空”四個字來概括。徽州門樓與蘇州門樓在造型與結構上都沿用了木建筑的部分造型,蘇州門樓重雕刻的同時又注重匾額題字,徽州地區的門樓則更重視雕刻的一面。那么徽州建筑門樓和蘇州建筑門樓有什么區別呢?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1、門樓與建筑的關系上
徽州建筑門樓主要位于建筑主入口,設立于外墻之上,相對于平樸的外立面門樓是外墻的點睛之筆,正因為外墻上有這精雕細刻之處,才使徽州古建筑有了疏密對比,豐富外立面的層次。另外不同建筑類型其建筑門樓形制也很有講究,往往也是身份地位的彰顯。
而蘇州門樓大多藏于深宅大院內,多處于建筑的縱軸線上,往往處于第三進第四進院落,常與主建筑相對應,如網師園中的“藻耀高翔”門樓對應的就是萬卷堂。這與蘇州人不喜張揚,謹慎處事的為人作風有關。
2、在建筑結構沿用上的不同
雖然徽州門樓與蘇州門樓在造型與結構上都沿用了木建筑的部分造型,但具體沿用的內容還是有區別的,例如徽州建筑中“垂蓮柱”門罩,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緊貼墻面的磚雕垂蓮柱,長不過門洞,在兩柱之間穿插橫枋形式。再如徽州牌樓式門樓可以很清楚的辨認出是幾間幾柱幾樓,并遵循中間高兩邊低的尺度,可見徽州門樓側重于繼承建筑的大體形制的尺度把握。
而蘇州門樓在建筑裝飾中對于建筑裝飾構建的繼承更加有延續性,例如網師園的“藻耀高翔”門樓在檐下有序排列并依此向外支出的斗拱,并設有昂刺,襯托出門樓屋檐更加有份量,又如耦園的“詩酒聯歡”在其門樓檐下也均勻排六組斗拱磚雕,可見斗拱這一建筑構件在蘇州門樓裝飾中很受重視,被廣泛運用。而這種斗拱裝飾自明代至民國一直被延續下來。
3、雕刻疏密布置不同
在門樓裝飾圖案的處理上,雖然徽州門樓與蘇州門樓同樣都考慮疏密分布,但徽州門樓在考慮圖案布置時很注重體現材料本色,密的部分精雕細刻,而疏的部分直接露出“水磨青磚”本色,圖案布置上做到雕刻與青磚的有序排列,對于復雜門樓設多層梁枋,雕刻也疏密相間,有的特意在磚面中留出幾處粉墻,顯得特別醒目。相對于蘇州磚雕門樓,其留白的區域不多,大多門樓都只在中枋匾額處留出磚面,其他等處都被多層次磚雕覆蓋,如東山陸巷的一磚雕門樓,只在中枋處留白,其他地方都有密集雕刻裝飾,疏密對比強烈。
4、門樓造型的區別
蘇州門樓造型十分相似,并且有統一的比例標準,自明代以后一直保持垂簾式門樓造型,整體結構變化不大,基本上是上枋、中枋、下枋,中枋匾額處題字,兩邊設有兜肚,上枋處大多排列斗拱,斗拱之上設有屋頂,斗拱以下部分保持方整外形,門樓兩側雖有垂蓮柱,但縱向線條的造型不多,門樓橫向造型占主導。而徽州建筑門樓,造型可以分為好幾種,光門罩式造型中就分為3種,而且不同的建筑其門樓形制也有所不同,如普通民宅和商宅中用垂蓮柱門樓較多,朝廷官宅用八字門樓的較多。門樓造型中橫向造型與縱向造型相互穿插,造型端莊穩定。
5、中枋匾額處理的不同
門樓的中枋匾額是視覺的焦點,徽州地區和蘇州地區對題字匾額的處理也有區別,蘇州對于門樓題字非常重視,往往請知名書法家,狀元、學者來為門樓題字。如蘇州宋仙洲巷13號門樓“錫茲祉福”是狀元陸潤癢題,題額內容往往出自歷代名著。蘇州門樓重雕刻的同時又注重匾額題字,可謂“雕書并重”。徽州地區的門樓則更重視雕刻的一面,有的門樓中枋匾額處會題字,有的則在匾額處留白。
徽州和蘇州地區的建筑門樓的磚雕藝術都達到了很高的層次,在繼承了一定的建筑結構形制后都有所發展,并形成一定特色,兩個地域的門樓裝飾或古樸大氣或靈秀典雅,但都雕工精湛,令人嘆止,都集中體現了建筑背后的地域文化,民俗藝術和審美,這些經過歷代勞動人民創造的門樓裝飾藝術為室內設計、建筑裝飾等多專業提供了寶貴的藝術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