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建筑歷史悠久,建筑外觀特征明顯,都是由屋頂、屋身、臺基三部組成。而屋頂是整體建筑中最重要、最具獨特風格的部份,其屋脊上的吻獸裝飾,更是中國建筑裝飾的一大特色。中國古典建筑的屋頂一般是由一條正脊與四條垂脊組成。古代宮殿正脊兩端各有一獸形裝飾物,因形似鴟尾,故稱“鴟尾”或“蚩尾”、“鴟甍”、“鴟吻”、“祠尾”。
古建筑屋脊上吻獸的來源,古人、今人都曾作過考證,說法也不盡統一。其中置吻獸以驅邪禳災的說法,是比較可靠的。
一、屋脊上安置吻獸飾件是顯示古建筑美觀、莊嚴,用以寄托人們的某種信念。這是我國古代建筑的傳統表現手法。據中國史料記載,在漢代(前202~220年)以前,較為尊貴的建筑物上,人們常以鳳凰的形象置脊飾由禽鳥到魚龍的演變過程。到了我國封建社會后期(明清兩朝),鴟吻的形象越來越近于龍紋形式,并被列為龍子之一。傳說中的龍既有驅邪厭勝之功,又有翻云播雨之力,可以避火禳災、化難呈祥的緣故吧!
二、中國古建筑是以木材為骨架的。古時,由于科學不發達,避雷防火措施不利,火災是木構建筑的最大威脅,防火始終是一個令人頭痛的問題。因之,古人把鴟吻置于屋脊之上以避火災就很可理解了。直到清代,在國家工程中,還保留著十分鄭重莊嚴的迎吻儀式。每當修建宮殿時,負責營造的工部官員以鼓樂、彩亭、儀仗等,自琉璃窯廠迎脊龍(正吻等)入宮,叩首焚香,備極恭敬,名為“迎吻”或“迎鴟”,可見鴟吻在古人心目中地位之重要。
古建屋脊上吻獸的形象和寓意,也因施用于不同建筑物而有差異。在一般宮殿壇廟殿脊上,多施用面朝里、口銜正脊的吻獸;而在城樓、箭樓的正脊上,則使用面朝外、背向正脊的獸頭。它就像守衛關闕的將士,雄踞于敵樓之上,捍衛著神圣的疆土,深寓著抵御外敵入侵之意。
三、另據有人考證,古時也有以鴟鵂(即貓頭鷹)的形象作脊飾的。因為“鴟鵂夜撮蚤,察毫末”(莊子語),迷信的古人利用它夜間能視這一點,制其形于屋頂,作為守夜之鎮物,以避禽獸鬼魅的侵害。這大概就是脊飾被稱為“鴟”的緣由吧!
四、到了漢代,宮廷經常發生火災,殿宇樓閣盡被焚毀。于是,道士們紛紛獻計獻策,提出要在屋頂上施鎮壓之物以禳火災?!妒挛锛o原》卷八引吳處厚《青箱雜記》云:“漢柏梁臺災,越巫上厭勝之法。起建章宮,設鴟魚之像于屋脊,以厭火災,即今世之鴟吻是也”,談的就是這件事。又據《夢游錄》載:“漢以宮殿多火災,術士言天上有魚尾星,為其像于屋以禳之”談法也大略相同。至于鴟吻究竟是何物,其說不一,有說是魚尾星的,有說是海中魚的,也有說是龍王之子的,可見,在當時乃至此后很長一段時間,脊飾的形象也是多種多樣的。從現在尚能見到的資料看,鴟吻有的呈龍狀,有的呈魚形,有的則似鳥非鳥,似魚非魚,反映了我們今天所見到的吻獸,大多是明清時期的產物。在古建筑屋頂上,分別有正脊、垂脊、戧脊、圍脊等部位,在各脊的盡端或轉折處,都置有吻獸。
在古代,龍吻并非一般建筑都能使用,大都用于宮殿或廟宇。宮殿的龍吻制成后,皇帝要派一品大臣前去迎接。安龍吻時須舉行隆重儀式,要焚香、行跪拜禮,以示敬意。
明清時,出現了龍吻的頸背上插有寶劍,并露出扇形劍靶。據傳,這把劍是晉朝道士許遜之物。許遜曾任旌陽縣令,勤儉廉潔,為當地治水患、除瘟疫,深受百姓愛戴,人們敬稱為“許旌陽”。
后來許遜棄官拜師學道,在他一百三十六歲時,全家四十二口同時白日飛升,連所養雞犬亦隨之而去。升天后,鄉人就地立祠供奉,人稱“許真君”,宋徽宗時賜封為“神功妙濟真君”。龍吻上插劍,目地是鎖住龍吻,防止它擅離職守逃回大海;還有就是避邪,因為那些妖魔鬼怪最怕許遜這把扇形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