鋪地是用一種或幾種材料對房屋內外的地面進行加工處理,使地面在實用之外更為美觀。中國早期人們習慣席地而坐,所以室內外多用地板,后來隨著家具的發(fā)展,人們漸漸改變了長久以來的跪坐習慣,在地面上不再注重做地板,而逐漸追求對自然形式地面的加工與美化,所以有了“鋪地”。
鋪地主要以磚墁地做法為主,它又可以細分為方磚類鋪地和條磚類鋪地兩類。除了磚鋪地外,還有石鋪地、夯土地,但夯土地實際上已不算是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鋪地了,并且現(xiàn)在留存的古建筑中也確實難見到夯土地面。所以我們這里要說的鋪地主要是磚、石兩大類,另外還有一類較為常見的就是磚、石、瓦等材料混鋪地面。
古時候常見的鋪地方式有哪些呢?
磚瓦石混合鋪地
磚瓦石混合鋪地主要是從材料而言,也就是由磚、瓦和石料共同鋪設而成的地面。一般來說,這種混合地面所用的磚、瓦、石材料都較為碎小,以期能在較小的面積之內即鋪設出清晰可辨的圖案或花紋。磚、瓦、石混合鋪地的最大特點是變化豐富,因為材料多樣,再經(jīng)過一定的鋪設,可以變幻出較多而隨意的圖案,是極富有裝飾性的一種鋪地。
鵝卵石鋪地
“鵝卵石鋪地”就是用鵝卵石鋪墁的地面,古時候我國小城街道、院內、門前,甚至是驛道都常用這種鋪地,現(xiàn)在仍然有一些農(nóng)村的宅子內外鋪設這種鶴卵石的鋪地,非常富于自然氣息與生活趣味。
金磚鋪地
金磚鋪地是比細墁地面還要講究的鋪地。金磚并不是黃金做成的磚,而是制作極為精細的方磚,它在鋪墁之前需要打磨精細,鋪墁之后還要燙蠟見光。這種方磚都是皇家根據(jù)需要特意命令工匠制作的,它也只能用在皇家建筑中,并且大多用于重要宮殿的室內地面。
以上就是古時候常見的鋪地方式,不同的場合選擇不同的鋪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