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中文字幕mv在线,好吊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乡下乳妇奶水在线播放,四房播播五月天

 
 

【古代史】宋朝的財政歲入到底有多少貫錢?

我要發布     發布日期:2019-01-05 08:33:46  來源:澎湃新聞
核心提示:宋王朝的財政歲入究竟幾何,是一個時有爭訟的問題。

  宋王朝的財政歲入究竟幾何,是一個時有爭訟的問題。


  一些寫作者可能會引用曾鞏《議經費扎子》與《宋史食貨志》中的數據:“皇佑、治平皆一億萬以上,歲費亦一億萬以上”;“治平二年,內外入一億一千六百十三萬八千四百五”,認為宋代的財政歲入超過一億貫錢。但馬上就會有人糾錯:沒有這么多。這里的“一億一千六百十三萬八千四百五”是指銅錢、白銀、絹帛、谷米、草料等物資的總和,并不是單指緡錢。而且,由于不知銀絹谷草的具體比例,根本無法折算成錢貫。


  我們需要一份以錢貫計算的宋代財政收入清單。


宋錢“大觀通寶”

宋錢“大觀通寶”


  北宋財政歲入


  恰好南宋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中就有這樣一份清單。先來看北宋部分:“國朝混一之初,天下歲入緡錢千六百余萬,太宗皇帝以為極盛,兩倍唐室矣。天禧之末,所入又增至二千六百五十余萬緡。嘉佑間,又增至三千六百八十余萬緡。其后,月增歲廣,至熙豐間,合苗役易稅等錢,所入乃至六千余萬。元祐之初,除其苛急,歲入尚四千八百余萬。”——可知北宋時,戶部歲入的峰值是熙寧—元豐年的6000余萬貫,元祐初政府減稅,歲入緡錢降至4800余萬貫。


  但這個4800余萬貫是不是元祐初年的全部歲入呢?有沒有漏計了地方留用的收入?宋依唐制,將天下正賦收入分為“上供”、“留州”、“送使”三部分,其中“上供”需解運京師入庫;“留州”與“送使”則充地方經費,宋人稱為“系省錢物”,即隸屬于尚書省、留置在地方的財稅收入,例都由戶部(元豐改制前為三司)統一會計:“祖宗之制,天下錢谷,自非常平倉隸司農寺外,其余皆總于三司,一文一勺以上悉申帳籍,非條例有定數者,不敢擅支。故能知其大數。”因此,李心傳這里的記錄顯然包含了“留州”與“送使”的數目。


  但是,不要忘記了,李心傳已明言這是“天下歲入緡錢”,除了緡錢,宋朝還有一部分實物稅,大頭是田賦。有沒有緡錢之外的統計數據呢?有。元祐初,戶部尚書李常、侍郎蘇轍主持修訂了《元祐會計錄》,蘇轍還因此寫了一篇《元祐會計錄敘》,一篇《收支敘》,一篇《民賦敘》。在《收支敘》中,蘇轍列出了元祐初年的戶部收入數目:


  “今者一歲之入,金以兩計者四千三百,而其出之不盡者二千七百;銀以兩計者五萬七千,而其出之多者六萬;錢以千計者四千八百四十八萬(除米鹽錢后得此數),而其出之多者一百八十二萬(并言未破應在及泛支給賜得此數);綢絹以匹計者一百五十一萬,而其出之多者十七萬;谷以石計者二千四百四十五萬,而其出之不盡者七十四萬;草以束計者七百九十九萬,而其出之多者八百一十一萬。”


  ——可知元祐初的歲入絕不止李心傳記錄的“四千八百余萬”貫。


  我們將金、銀、綢絹、米谷都折算成緡錢(草的價值較低,略過不計)。當時金一兩約值10貫錢,4300兩即值4.3萬貫錢;銀一兩約值一貫錢,57000兩即值5.7萬貫錢;綢絹每匹約值1.5貫錢,151萬匹即值226.5萬貫錢;米谷一石約值一貫錢,2445萬石即值2445萬貫錢(折算標準參見程民生《宋代物價研究》),合計約2680萬貫。加上按緡錢征收的貨幣稅收入4848萬貫,總數約為7500萬貫。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中的商稅務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中的商稅務


  但這7500萬貫錢就是元祐初年的全部財政收入嗎?不是。須知北宋的財政管理是分成兩個系統的,一個是戶部左曹(元豐改制前為三司)統率的、由轉運司—州縣長官—市鎮稅官構成的財政收納系統,掌田賦、商稅、酒稅、常貢、征榷之利;另一個是戶部右曹(元豐改制前為司農寺)統率的、由提舉常平司—州通判—縣丞構成的財政收納系統,掌常平、免役、坊場、坑冶、河渡、山澤、地利、榷貨、戶絕沒納之財,“左曹隸(戶部)尚書,右曹不隸(戶部)尚書,天下之財分而為二”。蘇轍也在《元祐會計錄敘》中申明:“若夫內藏右曹之積,與天下封樁之實,非昔三司所領,則不入會計,將著之他書,以備觀覽焉?!笨芍懊嬲鬯愠鰜淼?500萬貫錢,只是戶部可以會計的正賦歲入,戶部右曹掌管的那部分收入,是未計在內的。


  由于目前未能找到元祐年間的戶部右曹收入賬目,只能以其他年份的作為參考。戶部右曹的職掌同熙寧變法后、元豐改制前的司農寺,司農寺執掌的財政收入主要有常平青苗錢、免役助役錢、坊場錢等。熙寧年間,青苗錢“歲收息至三百萬貫”,每年新增的常平本錢未計;元豐七年(1084),免役助役錢多達1870萬貫;坊場錢即撲買坊場、河渡、鹽井所得的收入,元豐七年為500萬貫,另有谷、帛90多萬石、匹,折錢約100萬貫;元豐七年,朝廷還將市易錢從戶部左曹劃到右曹,按熙寧十年市易司所收息錢(不含市利錢)計算,為140多萬貫。此外,鑄錢監每年新鑄之錢,例入內藏庫,也非戶部所預,元祐年間,“歲鑄二百八十一萬貫”。


  這當然不是戶部右曹的全部賬目,不過主要的錢物窠名應該羅列在內了。合計起來,約有3100萬貫,與前面統計出來的7500萬貫相合并,歲入過億貫。不過,元祐年間朝廷罷征免役錢,助役錢減半輸納,因此,元祐歲入應該不及一億貫,但哲宗親政之后,免役錢又恢復了??梢哉f,北宋自熙寧以降,除了元祐幾年,其他年份應該都能夠維持一億貫左右的歲入規模。


  這一億貫的財政收入中,田賦折錢頂多是3000萬貫左右(其中實物征收的米谷2445萬石,折錢征收部分未知,但數目不會很大),比重大約只占30%;非農業稅的比重高達70%。這是其他任何王朝(晚清除外)都未曾出現的財稅結構。


  南宋財政歲入


  再來看南宋的歲入。李心傳說:“渡江之初,東南歲入不滿千萬;逮淳熙末,遂增六千五百三十余萬焉。今東南歲入之數,獨上供錢二百萬緡,此祖宗正賦也;其六百六十余萬緡號經制,呂元直(呂頤浩)在戶部時復之;七百八十余萬緡號總制,孟富文(孟庾)秉政時創之;四百余萬緡號月樁錢,朱藏一(朱勝非)當國時取之。自經制以下,錢皆增賦也。合茶、鹽、酒算、坑冶、榷貨、糴本和買之入,又四千四百九十余萬緡?!?/span>


  ——可知淳熙末,朝廷歲入緡錢為6530余貫。那么這6530余貫是不是南宋的全部財政收入呢?當然不是。


  南宋時,天下財賦不再由戶部左右曹分領,戶部已經可以掌管原屬右曹之財,李心傳所說的茶、鹽、酒算、坑冶、榷貨之入,在北宋時都屬于戶部不預的右曹之財,此時則已歸戶部會計。但是,南宋的財稅雖無左右曹的縱向分司,卻出現了中央與地方的橫向分隸。戶部所能會計的財政收入只有“上供”部分,“留州”、“送使”這兩部分,戶部往往無法核算,一位南宋戶部侍郎說:“今戶部所知之數,則上供而已;其留州、送使,無得而考焉。”


  南宋的“上供”,包括上供正賦與上供“雜納錢”。李心傳列出的上供錢、經制錢、總制錢、月樁錢與糴本和買之入,嚴格來說,都不是稅種,而是財稅分隸制度下,地方上繳中央的財賦窠名。


  其中,上供錢是指地方政府從其征收的正賦(主要為田賦、商稅等)中劃出一定比例,解運京師,定額200萬貫,所以李心傳才說“上供錢二百萬緡,此祖宗正賦也”。至于留給地方分配的正賦是多少,李心傳沒有說明,據宋代經濟史學者包偉民先生的研究,北宋初緡錢的上供比例不到10%,“南宋上供正賦在全國財政總收支中所占比例不可考,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隨著‘上供之外’的雜征調日益增額,上供正賦的地位必然會相應降低”。假如按10%上供,則全國征收的正賦折錢至少有2000萬貫,留在地方的大約有1800萬貫。


南宋錢牌

南宋錢牌


  經制錢與總制錢來自宋政府從商稅、酒稅中加派的雜稅,也按比例劃撥中央:“諸州經總制錢,皆出場務酒稅雜錢,分隸以納。”月樁錢是地方供應軍餉的緡錢窠名,按月樁管,所以稱為“月樁錢”,原本是從經總制錢中撥出,但經總司“不能給十之一二,故郡邑多橫賦于民”。糴本則是地方措置來供中央和糴糧米的緡錢窠名,主要也是來自商稅、酒稅的加征。


  經制錢、總制錢、月樁錢與糴本都屬于正賦之外的雜征,宋人稱之為“雜納錢”,由地方政府征收,按比例上供。上供比例是多少呢?紹興二年(1132),朝廷“令諸路轉運司量度州縣收稅緊慢,增添稅額三分或五分,而三五分增收稅錢窠名自此始。至今以十分為率,三分本州島,七分隸經總制司”。孝宗朝時,“舊額凡雜納錢,以十分為率分隸,四為糴本,六為系省錢;其后,乃始增以二分分隸總制錢;……久之,乃裒羨錢,校數歲之最為額,以十分分隸之,七為總制增稅,三為在州錢,愈非舊比”。


  大致可以說,南宋的雜納錢大約70%歸中央,30%歸地方。李心傳列出的雜納錢只是上繳戶部財政的部分,總數大約有2000萬貫(經制錢660余萬,總制780余萬,月樁錢400余萬,糴本未知),可以推算留在地方的約有900萬貫左右。


  另外,南宋時,四川的財政是相對獨立的,由總領所統收統支,朝廷鞭長莫及,無從會計與干預,李心傳所列,只是“東南歲入”:“今日天下既失其半,又四川財賦不歸朝廷,計朝廷歲用數千萬,皆取于東南”;“四川在遠,錢幣又不通,故無事之際,計臣得以擅取予之權,而一遇軍興,朝廷亦不問”。那么南宋四川的歲入有多少呢?葉適說,“別計四川之錢引,以三千三百余萬矣?!笨芍纤嗡拇ㄖ斦q入有3300萬貫。


  需要注意的是,四川的流通貨幣是以鐵錢為本幣的錢引,財政的會計也是錢引,因此還要按當時的匯率換算成銅錢。紹興年間,一位南宋官員提到四川錢引與鐵錢、銅錢的比價:錢引十道,按市價可換八貫鐵鐵,換銅錢則為四貫,可知錢引與銅錢的比價為10:4。四川3300萬貫錢引的歲入,折換成銅錢的話,約有1320萬貫。


  現在可以來統計南宋淳熙年間的全部財政歲入了:上繳朝廷的緡錢為6530余貫,地方系省正賦約1800萬貫,地方系省雜納錢約900萬貫,四川獨立核算的歲入約1320萬貫,合計超過一億貫錢,與北宋后期大體持平。


  在這一億貫歲入中,來自田賦的收入大概只有2000萬貫上下(因為按前面的估算,南宋正賦約有2000萬貫,雜納錢主要出自工商稅),只占全部歲入的20%左右;非農業稅的比重擴大至80%。


  這樣的財稅結構,正好跟明朝的完全相反。據黃仁宇統計,1502年(弘治十五年),田賦正額為16799341石糧;1570-1590年期間(隆慶-萬歷年間),鈔關稅、商稅、蕃船抽分、房地契稅、竹木抽分、礦銀、漁課等收入,合計943000兩銀;役與土貢折色1687000兩銀。明代米價較低,弘治—隆慶年間,一石米約0.6兩銀,16799341石糧可折銀1000萬兩左右,加上工商稅、役與土貢折色,共計1300萬兩,工商稅在國家稅收中的比重,只有7%左右。


  晚清之前,清代的財稅結構也是以農業稅為大頭,占70%以上,工商稅(主要是鹽稅、關稅)的比重不足30%。晚清開始加征厘金之后,工商稅的比重逐漸上升,至1911年(宣統三年),厘金、鹽稅、關稅三者的比重已占國家財政收入的70%以上,田賦的比重下降至30%以下。正好恢復到宋朝水平。


 

本文標題: 【古代史】宋朝的財政歲入到底有多少貫錢?

本文鏈接: http://www.china7501.com/news/show-6551.html (轉載時請保留)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評論 0
 
免責聲明:
本網站所提供的信息內容來源于合作媒體、企業機構、網友提供和互聯網的公開資料等,僅供參考之用。本網站對站內所有資訊的內容、觀點保持中立,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如果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400-180-1090),我們將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時間妥善處理該部分內容。 關于本網站所有圖片以及內容頁面中的圖片,文字之類版權申明,因為網站可以由注冊用戶自行上傳圖片或文字,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陸本網站或直接、間接使用本網站資料者,視為自愿接受本網站聲明的約束。
 

二維碼

掃掃二維碼用手機關注本條新聞報道也可關注本站官方微信公眾號:"gujianchina",每日獲得最前沿資訊,熱點產品深度分析!
 

 
0相關評論

 
最新文章
推薦圖文
點擊排行
項目策劃
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聯系方式 網站地圖| 網站XML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留言反饋 | 違規舉報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國-文化建筑行業互聯網創新平臺 | 中國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設計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訓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國

版權所有:古建家園 浙ICP備16015840號-3 浙公網安備33010602010467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園 All Rights Reserved

  • 項目工程

  • 數字建筑

  • 廣告服務

  •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普定县| 涟水县| 象州县| 平陆县| 伊宁县| 灌阳县| 聂荣县| 黑龙江省| 平和县| 井冈山市| 阜平县| 乌兰县| 吉安市| 万宁市| 湛江市| 金湖县| 独山县| 岢岚县| 昂仁县| 固始县| 恭城| 孝义市| 梅河口市| 濮阳县| 将乐县| 汨罗市| 井研县| 崇阳县| 金溪县| 昌乐县| 吉木萨尔县| 射洪县| 柘荣县| 东明县| 缙云县| 双城市| 荥经县| 阜新市| 仙居县| 南投县| 贵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