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鼓樂,也稱長安古樂。是千百年來流傳在西安(古長安)及周邊地區的民間大型鼓樂。
脫胎于唐代燕樂,后融于宮廷音樂,并逐漸流入民間的西安鼓樂,在經過大批文化工作者的挖掘、搶救、保護之后,經歷了艱辛而漫長的申報過程,一躍成為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西安鼓樂,是迄今為止在中國境內發現并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間樂種之一,脫胎于唐代燕樂,后融于宮廷音樂,安史之亂期間隨宮廷樂師的流亡而流入民間。
追溯其歷史淵源,從結構、樂譜、曲名、使用樂器等方面分析,與唐代燕樂中的大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根據資料的分析考察,西安鼓樂有可能源于唐,起于宋而興于元、明,盛于清,經過幾千年的實踐與發展,特別是明、清以來戲曲音樂的影響,逐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大型民族古典音樂形式。
長安鼓樂至今保存著最傳統的鼓樂演奏形式、結構、樂器、曲牌及譜式
藝術特色
樂譜
現今各長安鼓樂社使用的樂譜,依然是古代的半字譜,全為手抄傳本,依然保留有明代的傳本。有的音符,與敦煌莫高窟發掘的唐樂譜相同。現存清乾隆二十八年西安鼓樂手抄譜珍藏本的譜字與宋代姜夔十七首自度曲所用的譜字基本相同,由此證明這一珍藏本歷史久遠,是明清以來已漸在全國失傳的俗字樂譜。
曲牌
綜觀整個樂曲名稱,保留著唐、宋、元、明、清各種曲牌,可以說是一部中國音樂發展史。自唐、宋已降,中國音樂許多音樂因素(律、調、曲、詞、樂譜、樂器、結構、旋法等)都在這個古老樂種中留下了遺跡殘痕,稱長安鼓樂為中國古代音樂的"活化石"是一點也不過分的。
結構
據音樂史家考證,在唐朝安史之亂期間,宮廷的樂師流落民間,唐代燕樂也隨之流傳民間。長安鼓樂脫胎于唐代燕樂,大氣、莊重、高雅,曲目豐富,結構完整、曲調優美,具備宮廷音樂的特征,與一般的民間音樂大相徑庭。
風格特點
西安鼓樂是以打擊樂和吹奏樂混合演奏的一種大型樂種,內容豐富、樂隊龐大、曲目眾多、結構復雜,是中國古代音樂乃至世界民間音樂發展史中的奇跡。
長安鼓樂分僧、道、俗三個流派,各派有著不同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