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流行一個詞叫“跨界”,不管是綜藝節目的“跨界歌王”,還是學術界的跨學科等,似乎都在描述一種現象,即不同的領域之間相互嫁接,以期結出不同口味的果子來。而非遺的跨界也正是在傳承與創新的探索中激發出的嫁接之舉。
在非遺保護理念中,人們已達成一些共識,如非遺不是原封不動的固態保存,而是要融入生活,創新發展,只有被公眾所認識、消費、欣賞,重建中國式美學意境,才是非遺活態傳承的最佳方式。
非遺項目中的傳統手工技藝門類,曾經流轉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然而,這些鮮活生動的傳統手工技藝卻因社會需求的下降、人力成本的上升、呈現方式的老舊等,在當代社會語境中顯得“格格不入”。
如何給傳統手工技藝賦予當代的審美內涵,使其活態傳承下去,也一直是非遺保護關注的話題。
傳統手工技藝與現代設計的結合,為非遺的活態傳承提供了一種可能,跨界之路由此呈現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當有著3000年歷史的余杭油紙傘融入現代審美和設計后,在2017年意大利米蘭設計周上驚艷全場,而有溫度、有故事、有創意、有設計的油紙傘文創產品同時也成為年輕人個性消費的“暢銷品”;
當來自青海果洛的銀飾鍛造技藝傳承人與設計師牽手合作后,“格桑花系列”跨界產品在上海設計周上展出且受到了觀眾的追捧……
非遺跨界一旦找對了路子,就會贏得“滿堂彩”。
當然,如何讓傳統手工技藝重回當代生活并不是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還需要考慮多方面的因素。比如,如何吸引年輕人關注,如何進行當代藝術的嘗試與開拓。
跨界不是一個口號,需要傳承人與設計師相互學習,才有可能攜手共進。跨界也不是噱頭,需要靜下心來仔細研究傳承與創新之間的度該如何把握,如何將非遺的活態傳承開展得有聲有色。
“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非遺的創造性轉化及創新性發展是一個值得深究的話題,把握好轉化之間的度,非遺的創新發展才會呈現前所未有的力度和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