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寶藏》第二季第四期節目中,張若昀飾演了東渡日本,年僅23歲的聶耳,與身陷囹圄的田漢先生、左翼作家張鶴共同上演了一段赤誠報國的英雄往事,傾情再現慷慨悲壯的“國歌誕生記”,重現聶耳先生一代音樂才子傳奇的一生。
作為聶耳小提琴的守護人,張若昀竟和聶耳先生的長相有著驚人的相似度,出演聶耳仿佛是命中注定。張若昀在節目中表達了對聶耳先生的敬仰之情:聶耳先生是個多才多藝的天才,不僅會作曲,還能演戲、畫畫。在30年代的演藝圈,絕對算得上多棲發展的全能型人才。
聶耳——國歌里的名字
聶耳小提琴,系人民音樂家聶耳在創作《義勇軍進行曲》時使用過的樂器,省博評價其為“黑暗中的明火”“為時代發聲”。
在聶耳的日記中,他曾多次提到自己的小提琴。比如在1933年1月31日,他寫道:“今天和小提琴的感情特別好,有空便回來拉,開過三次琴箱。”1934年1月29日,他寫道:“從今年第一天第一時起便不斷地努力練習小提琴。”甚至在他離世的前一天,1935年7月16日,他在日記中仍提到“明天開始新計劃,隨時不忘的是‘讀書!’‘拉琴!’。”
聶耳過世后,他的遺物被家屬收回國內,解放后,全部捐贈給了云南省博物館,其中就包括這把他至愛的小提琴。這把小提琴自始至終一直伴隨著聶耳,見證了這位人民音樂家短暫而輝煌的音樂人生。
聶耳小提琴奏響了永恒的曲調
1930年,19歲的聶耳只身一人北上,到上海追尋自己的音樂夢想。經濟上的貧困與窘迫時時困擾著聶耳,天生樂觀的聶耳并未被此擊倒,反而將自己的全部熱情都融入到了音樂夢想中。一次偶然的機會,困頓中的聶耳賺到了一筆100元的“巨款”,他一半匯給母親、一半買了把二手小提琴。
這把看似普通的小提琴出產自德國,歷經戰亂走入和平,八十多年過去了,四根琴弦依然光亮如初,腮托安靜地躺在小提琴的左下角,似乎在等待它的主人聶耳再次把它托在臉頰下方,拉動琴弓,奏出動人的旋律。
從此以后,在他租住的狹窄石庫門房間中,小提琴的旋律從未停息,他在日記中這樣寫道:“violin自然是能使人心境舒暢……若如沒有旁的事來煩擾,我會不吃飯,不睡覺,不分早晚地練習下去。”
用這把小提琴,聶耳創作了《畢業歌》《大路歌》《開路先鋒》《飛花歌》《新女性》《金蛇狂舞》《翠湖春曉》《昭君和番》等40首樂曲,引起了國人強烈的愛國情緒與共鳴,鼓舞著國人走向抗戰前線。
1935年,隨著影片《風云兒女》的公映,《義勇軍進行曲》很快越過千山萬水、傳遍神州大地。由于它震撼人心地唱出了中國人民團結戰斗的意志,唱出了時代的呼喚和人民的心聲,猶如進軍的號角,激勵著人民的革命熱情和戰斗意志。
聶耳于當年7月意外溺水身亡,而那把第一次奏響國歌的小提琴卻留了下來,成為了我們民族記憶中見證歷史的“國寶”。這把小提琴做工不算精致、歷史不算悠久,但它卻如黑暗中的明火,第一次為一個偉大的時代奏響了永恒的曲調!
1949年,當《義勇軍進行曲》確定為國歌時,成為中華民族的重要象征,真正做到為時代發聲。
十年為國歌立法奔走
他叫于海,參軍近50年,參加和帶領解放軍軍樂團為數百位各國元首演奏過中國國歌。1970年以來的國慶閱兵、亞運會、奧運會等重大時刻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他作為全國政協委員,堅持十年為國歌立法。而且他是我國現今為止唯一一位在天安門廣場上,經歷過五代領導人檢閱的指揮家。
2009年全國兩會舉行,第一次全體起立、唱國歌。就在唱完國歌分組討論時,有委員說,剛剛唱國歌的時候感覺我們的國歌是不是過時了?和平年代了,歌詞有點過于血性了,是不是需要改?
于海當場發言:國歌是國家主權的象征,絕不能隨意改。歷史上、世界上最古老的國歌是荷蘭國歌,有400多年的歷史,如今荷蘭人還在唱;法國人很浪漫、隨性,《馬賽曲》戰斗性很強,不也是到現在都沒變。我們的國歌為什么要改?當然最重要的是,我們的國歌展現出勇往直前、團結協作、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
節目中,他為我們動情的講述了《義勇軍進行曲》的經典編曲方式以及歌曲力度的設計,講述了流淌在這段愛國旋律背后的關于聶耳先生的創作故事。讓觀眾們生動地感受到了國歌誕生背后的時代境況與一代學人的赤子之心。最后,現場嘉賓及觀眾齊唱國歌,再次燃起了我們心中的愛國之情。
如果說小提琴是聶耳創作國歌的槍,那么指揮棒就是于海守護國歌的槍。作為中國人,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是聶耳小提琴的守護者,都應該守護好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歌。
雄壯的《義勇軍進行曲》穿越滄桑歲月,洗刷百年屈辱,在無數的歷史瞬間,確認著我們的身份。于海和所有為國歌立法默默努力的人們,也終于完成了自己的信仰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