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樓舞是廣東省郁南縣的一種傳統民俗文藝娛樂節目,被稱為是傳統舞蹈中的“活化石”。禾樓舞是云浮市古代農耕文化的產物,源于中原神農氏的神話傳說,主要流傳于南江流域地區的郁南縣連灘鎮一帶。
該舞是古時百越烏滸族人(壯族祖先)慶祝豐收、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一種舞蹈。禾樓舞的發展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在中國文化中具有較高的研究與審美價值。
禾樓舞的發源地連灘是嶺南古代原著民居住地,這些民族在夏商時期被稱為荊蠻或者蠻夷,至周代則有越、揚越、南越等稱謂。春秋時期,楚威王興兵伐越大勝,盡取吳越之地。
一部分越人流散到嶺南一帶,分化成眾多的支系。從這個時候開始,文獻中才出現了“百越”這一個新的稱謂。秦漢時期又有閩越、南越、西甌、駱越、東甌的稱謂,三國時期名稱則更多,有山越、山夷、烏滸等稱謂。
古代越人先民多居于山川深林叢竹之中。《漢書·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中有言:“越非有城郭邑里也,處溪谷之間,篁竹之中”,“夾以深林叢竹,水道上下擊石,林中多蝮蛇猛獸。”禾樓舞的發源地連灘就是如此,直到明朝,當地仍然是林木茂密,落葉淤積,河水充滿了瘴氣,誤飲者會中毒,中毒重者會呈現瘋狂亂跳狀態。
由于生活環境的惡劣和科學知識水平低下,古代越人只能將希望寄托于祈求神靈,而部落族長在充當統治者角色的同時,也充當了巫的角色。巫,《說文解字》中有言:“祝也。女能事無形,以舞降神者也。”巫師一般自稱并且百姓也篤信其能與神鬼相通,是人與神鬼中介。
巫通神的主要手段是舞,也就是跳神。唐虞時期的禹則是當時的大巫師,他被中國古代巫祝人員視作宗主,稱為“神禹”。夏禹還發明了一種可以通神的新舞步,命名為“禹步”。由于巫的地位崇高,導致巫風盛行,而巫風進一步推動上古歌舞的繁榮。
王國維先生曾言:“歌舞之興,其始于巫乎?”,“巫之事神,必用歌舞”。禾樓舞的動作原始、粗獷,舞者頭戴假面具,身穿黑色衫裙,頭戴小竹笠,腰扎圍巾,腳蹬麻鞋。身披紅袍的“族長”(亦是人神相溝通的巫師)頭戴蓮花冠,系紅色間黃披肩,左手執牛頭錫杖,右手搖著一個系有彩帶的銅鈴,鈴聲起著震懾和號召眾“族人”的作用。
據學者考證,禾樓舞起源于漢代居住在南江流域的越族烏滸人,經過漢、晉、隋、唐時代的交通大動脈南江,越過并不高的山界傳到高州、化州、臺山、陽江、郁南等地,是原始巫文化流變與儺文化結合的產物。郁南的禾樓舞是唐代由瑤胞從湖南傳入的。
郁南禾樓古舞2002年參加廣東省首屆民間藝術節表演大賽獲銀獎,它被專家稱為民族舞蹈中遺留的“活化石”。2008年1月24日,國家文化部公示完畢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中,郁南縣的“禾樓古舞”榜上有名,成為廣東省五個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推薦項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