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材料是建筑的物質載體,它既有使用功能又有表現功能。建筑形態的實施離不開一定的建筑材料,建筑材料也因依附于建筑而獲得其存在的價值。
在當今技術條件下建筑材料豐富多彩、日新月異新型建材和新的加工與施工工藝不斷涌現給建筑師的設計提供了很大的選擇余地,給建筑師的空間表現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每一種材料都有它獨特的物理特性和質感,有其自身的優缺點和使用范圍,在建筑選材時應根據功能需要、建筑造價、施工技術等多方面的因素綜合考慮,合理選擇使用。
不同材質的肌理組合常用手法
調和組合VS對比組合
不同的材料具有各異的、相對穩定的潛在特質,恰當的材料選配是材料質感細部處理的基礎。如何挖掘和表現材料特質,進一步豐富建筑形態變化,還需要建筑師對材料質感的組合調度來實現。
不同材質的肌理組合常用手法可概括為兩種:調和組合和對比組合。前者的組合效果自然、和諧、含蓄,易于得到統一的視覺效果。而后者則在對比中出效果具有跳躍感、刺激性、夸張性。這兩種組合方式合理搭配使用往往能收到豐富多變的整體效果。
材料表現的真實性
細部的結構與材料本質美
在建筑設計中,合理選擇適當的材料,表現材料的真實性能應是設計人員的大原則。真實地表達材料有兩重含義,一是真實地表達建筑細部的結構構造,而不是在其表面另加裝飾面層;二是表現材質本身的美。建筑師張斌、周蔚主創的同濟大學城規與建筑學院樓采用的就是這種設計理念。
這是一座材質感覺遠遠大于形態的建筑,混凝土、玻璃、不銹鋼等工業化材料赤裸裸地展示在面前。設計者打破傳統的設計思路,不關注建筑形態和比例關系,著力于表皮和材質的操作。
在該建筑中鋼樓梯、不銹鋼墻面等細部設計,都是直接呈現材料的質地,如果細看,清水混凝土柱子上還有木模板的痕跡。而位于同一校園的中德學院的造型策略則是弱化材質的表現力,用光線來塑造形體和空間。
南京大學建筑研究所張雷教授認為:就設計本質而言,材質的善用比材質的貴賤更有意義。他設計的南大某女學生宿舍局部,由于建筑造價的限制,整個建筑的選材是樸實無華的,杉木百頁窗是最引人注目的處理形式。
百頁在形態上亦實亦虛,可以對女學生的生活起居有所遮蔽,同時又能自然通風。木質百頁全部由工人手工預制,保持了當地傳統的榫接方式,加上鋁質的鉸鏈和風鉤,可以讓人感受到建造的真實邏輯。
光亮平整的材料可以使建筑體量清晰,技術精致,粗質感的材料,如毛面、麻紋可以加強建筑的觸感。毛面的觀賞效果與顆粒大小和觀賞距離有關,在很高的地方使用毛面,效果可能不太明顯。毛面用于建筑底層近人尺度的部位,才能被較好地觀賞,又可作為室外綠化的良好背景。
對材料和構造能力的把握程度,體現了建筑師的建筑功力。建筑師在設計過程中常常要繪制等比例的細部大樣圖,使其對材料和構造能力的把握直接反映到設計作品里。在進行方案創作時,他們首先找到自己對該項目的定位,并由此確定建筑材料的基調,所選材料必須服從建筑設計的整體構思。
安藤忠雄說:“任何材料只要正確地加以運用就能熠熠生輝,同時揭示出材料的真實性”。沒有矯飾,沒有做作,建筑師常常運用材料自身的表現力來反映自己的設計主題。
香港建筑師對不同材料的綜合應用也十分具有創造性,如建于1928年的半島酒店,多次被選為世界最佳酒店,以獨特的威嚴屹立于尖沙咀的一等地段,透出古典的貴族氣息,富有優雅氣氛的客房將東方與西方文化很好地結合起來。
該建筑的原有部分屬于新古典主義風格,新建部分既尊重了原有建筑的比例、韻律、色彩和肌理,又含蓄地處理了幕墻、玻璃結構、鋁板等現代材料,不同材料的綜合運用,和諧共處,體現了傳統與現代的融合。
肌理設計
材料的色彩、質地和紋理
材料的物理特征主要是指材料的色彩、質地和紋理。材料的質地可稱為“肌”,紋理的起伏編排可稱為“理”。由此可見,材料的肌理與材料質感和材料的組織運用都有關系。建筑材料的色彩與肌理一方面襯托建筑的性格,另一方面也要與環境相呼應。
建筑的材料選配和質感組合是建筑整體面貌的一個重要審美因素。一個造型與體量完全相同的建筑,如果選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質感組合、不同的色彩,就會產生面貌迥異的建筑形象來。
如前所述“肌”可以理解為材料的質地,“理”可以理解為紋理的編排。在現代加工技術條件下,同一建筑材料可以呈現出不同的肌理。例如花崗巖,可以磨成鏡面光狀態,也可以做成麻面,還可以做成表面凹凸不平的蘑菇石;再如不銹鋼材料,可以是拋光的,也可以是亞光的。
雖然材料沒有變化,但肌理形態卻有不同。利用這一點,可以采用同一材料的不同肌理狀態來編織紋理,形成建筑表現。如東北財經大學教學主樓,該建筑立面裝修使用同一花崗巖材料,但有麻面,有光面,肌理不同,經過肌理設計,組成色帶,打破了墻面的單調感,整棟建筑色彩和諧端莊。
韻律形式
飾面分格與造型排列方式
韻律指建筑元素有規律地出現,飾面分格及窗口的造型與排列方式是韻律形式的重要體現。建筑立面分格形式的確定,往往受到飾面材料的尺寸規格、肌理特征等因素的制約。隨著材料科學的發展,則更多地源于建筑的構成意念和美學創意。
我國建筑大師關肇鄴先生在設計清華大學理學院大樓時,外墻采用了紅磚清水墻,磚的排列的砌筑就極具匠心,體現了傳統的技藝。建筑大師崔凱設計的北京豐澤園飯店在墻圖設計時,不同部位有秩序地使用不同顏色的瓷磚,并通過對拼接方法的精心設計,整個建筑外觀看起來精致考究,墻面形態生動而富于變化。
東京都新廳舍的外墻立面設計,整個墻面是由深淺兩色花崗巖和玻璃窗組成。藍色的玻璃、灰白色和茶色花崗巖石板組成了一個個長方形,每塊長方形之間的分隔縫十分清晰。設計師通過間隔、穿插、交織等手法將這些長方形巧妙地進行排列組合,看上去十分豐富,又好象很復雜。
其實,如此豐富的立面實際上僅由幾種基本圖案有規律地組合而成。精美的立面設計來自于對材料與肌理的編排與設計。建筑外立面處理必須靠精彩的細部處理和合理的材料。
材料交接處的設計是最能體現設計師功力的,材料與材料的交接、分隔和共存是否合理、舒服、美觀,制作的工藝是傳統的、還是富有時代特色的,都需要設計人員下一番功夫的。建筑離不開細部,建筑的靈魂就在于如何選擇材料并且把它們組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