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窗,古時亦稱為牅,在中國建筑文化中顯得相當活躍,是一種獨具文化意蘊于審美魅力的重要建筑構件,它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自古以來,窗在建筑中都充當了一個極其重要的角色,有了窗,建筑才能被稱之為功能完善的建筑。
而我國,建筑結構、家具裝飾、馬車轎攆均以木材為主要原料,窗作為建筑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然也理所應當以木材為主要材料。因而,“木窗”一直是中國傳統建筑中的重要部分,也是中國傳統思想的反射。
然而,木窗在中國建筑發展史上所扮演的角色一直在變化,受青睞的程度也一直在起伏之中,了解其變化過程,分析其原因,使木窗能更好得在現代建筑中得到合理利用。
木窗文化的發展史
窗的出現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其功能僅為窗的基本功能:采光、通風、排煙,此后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地面的房屋建筑出現,木窗正式出現在中國傳統建筑的立面之上。到了漢代,方形、長方形、圓形等不同形制的木窗紛紛出現,隋唐時期窗的形式則轉化為直棱窗,已經體現出裝飾的功能,元代以后木窗便能夠開啟,明清則為木窗的鼎盛時期,出現了多種形制,裝飾繁復的花窗。木窗的功能由單純的通風、采光逐步拓展到歷史層面、藝術層面、文化層面。
此時,明清時期木窗發展的鼎盛時期已過,多年的征戰使得國家經濟實力薄弱,在文化大革命的影響之下,生產講求“多、快、好、省”,傳統文化在民間的影響力也逐步減弱。因此,傳統木窗被簡化,復雜傳統的裝飾特征被去除,簡單實用成為了木窗的新特征。
同時,門窗界的新材料也在逐步地登上中國的門窗市場。20世紀60年代我國發明了空腹鋼窗后,市場占有率高達70%,基本取代木窗,80年代末又出現了彩色鋼板窗,鋼窗則以彩鋼窗為主,同時鋁合金窗也出現了。到了90年代多彩多功能的鋁合金窗得到了普及發展,此后塑鋼窗的產生取代了鋁合金窗在市場上的主體地位。
即使在80年代國家制定了我國住宅建筑的設計施工“建筑節能設計標準”,第1次正式提出了建筑節能問題,專家開始著手研究推廣節能木窗。并且通過合理設置開啟扇、減少無功能扇、改用雙層玻璃、加大框口玻璃面積等方式,使得節能木窗的耗熱量減少到現代簡化木窗耗熱量的39.5%,但是隨著實腹鋼、空腹鋼、彩鋼、鋁合金、塑料等新材料逐漸進入門窗市場,當時的木材行業的科技和工藝水平又普遍低下,關于木窗節能問題的探索也歸于平靜,鋼窗、鋁合金窗、塑料窗逐步取代了木窗。
2013年1月1日北京市正式實施《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對門窗提出了比以往更高的要求,原本占市場份額最大的三類窗,鋁合金窗、塑料窗、木窗,在新標準的影響下,市場地位將發生重大的改變。在現代精良的制作工藝前提下,木窗優異的保溫隔熱性能、良好的裝飾性、較高的性價比,使其在新的節能標準下成為新的領軍角色,發展前景廣闊。
當前森林資源不足,增加木材在火熱發展的建筑業方向上的應用可能會給短缺的森林資源再增加壓力,但事實上,由于木材是可再生資源,在市場機制的引導下,這可能是刺激和拉動林業的發展,形成良性循環的一個良好的契機。同時,也能促進木材加工業技術水平的提高,增加木材的利用率;促進竹資源、秸稈等其他植物纖維在建筑領域的利用。
木窗的回歸雖然被現實因素局限,但是其優良的性能、優良的藝術性,以及深沉的文化內涵,終將使木窗重獲中國現代建筑中重要的地位,實現中國傳統木窗文化的華麗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