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崇尚雕刻且十分擅長雕刻的國度,木雕雕刻藝術同其他雕塑藝術一樣,伴隨著人類的產生而生,人們有了審美,木雕就真正成為了一門藝術。
經過一代代匠人的傳承和創新,漸漸的形成了各式各樣木雕流派,它們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卻無一例外的,滿足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對美的訴求。
木雕藝術在古建筑中所獨具的裝飾作用不容忽視,雕梁畫棟,雕飾門楣、屋椽、窗格、欄桿、飛罩掛絡……木雕所至之處,可以古樸典雅,也可以富麗堂皇,文人、商戶、貴族都喜歡通過木雕來修飾宅院。中國主流木雕有七大流派,每一派都演繹著精致唯美的中國風,令人驚嘆!
▍寧波木雕
“金漆木雕”,是雕與漆并重的中國傳統工藝。構圖特點主要吸取中國民間繪畫和文人山水花鳥的優點,并刻有詩句,題款和印章。造型古典、生動,刀法渾厚,金彩相間、絢爛富麗,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歷史上曾輝煌一時的“萬工轎”就是寧波明清木雕工藝等多方面藝人的辛勤勞動與智慧。
寧波朱金木雕主要應用于民間日用陳設以及佛像、人物雕像和家具裝飾。朱金木雕中,家具裝飾特別是婚娶喜事中的床和轎,更具地方特色,表現出一種富麗堂皇的氣派,故有“萬工轎”“千工床”之譽。
▍劍川木雕
劍川木雕是一種木雕工藝品手法,產于大理州劍川縣,始于公元十世紀。白族人民在吸收了漢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生產技術后,逐步形成了獨特精湛的技藝。
木雕主要用于建筑物裝飾,以浮雕為多,現已發展為藝術價值很高的木雕工藝品。
劍川木雕早在唐宋時期,就已達到很高的藝術水平,作品之精美,令人驚嘆。從大理國時代一直到清朝乾隆年間,是劍川木雕繁榮時期。清末政治腐敗,有千年盛譽的木雕藝術一度衰落。直至20世紀50年代以后,才重新復蘇。
▍鄂南木雕
鄂南木雕主要出自鄂南的鄂湘蜀三省交界處,木雕內容多體現喜慶、吉祥、長壽,如“全家福”的雕花床,借鑒秦漢時期“鳥蟲書”的表現手法,刻鏤由28個雀子組成的“全家福”三個字,象征喜鵲臨門,福滿全家。
歷史上,鄂南木雕作品所表現的題材,基本上都出自于戲曲任務、神話傳說,當然,動物形象、花鳥亭廊也不少。
這些作品大多以鏤雕和浮雕結合,深浮雕與淺浮雕相穿連,表現有情有景、妙趣橫生而又品位無窮的畫面,因此頗具地方特色,藝術個性也非常突出。
▍莆田木雕
莆田木雕是福建省傳統民間雕刻藝術之一。莆田木雕興于唐宋,盛于明清,素以“精微透雕”著稱。北宋時期五度為相的仙游人蔡京大興“豐大豫亨”之說。在明代形成了造型簡潔、明快清新的藝術風格,清代進入結構考究、裝飾華美、繁復厚重的輝煌時期。
清代,福建木雕曾出現三個主要的流派:以大坂村藝人陳天賜為代表的大坂村派,擅長雕刻神仙佛像以及動物形象;以象園村柯慶元為代表的象園村派,擅長表現蟲草花卉和活動雕刻;以雁塔鄉王清清為代表的雁塔派,擅長雕刻圖案花紋,還有和漆器相結合的浮雕花鳥作品。
明末清初,建筑與佛像雕刻開始分離為不同類型的雕刻體系,為適應民間敬神拜佛的習俗,龍眼木雕從大型佛像雕刻轉而發展為室內陳列欣賞藝術品,繼續散發著不一樣的木雕之美。
▍東陽木雕
東陽木雕,是以平面浮雕為主的雕刻藝術。其多層次浮雕、散點透視構圖、保留平面的裝飾,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特色。又因色澤清淡,保留原木天然紋理色澤,格調高雅,又稱“白木雕”(示以木材的天然色澤,不同于彩繪),自唐至今已有千余年的歷史,是中華民族最優秀的民間工藝之一,被譽為“國之瑰寶”。
在藝術手法上,東陽木雕以層次高、遠、平面分散來處理透視關系并以中國傳統繪畫的散點透視或鳥瞰式透視為構圖特點,它所表現出來的內容可以比西洋浮雕更為豐富,它可以充分展示畫面內容,做到“畫中有畫,景中有景”。
▍潮州木雕
舊時潮汕蓋房子,常常請兩班工匠,以中線為界,按左右分“龍畔”“虎畔”,事先講好條件,互不窺視,各施其技,完工后進行品評,優勝者可得額外獎金。這種機制激發了技藝的發展,使清末年間潮汕居民大道了一個輝煌的年代。
清代中后期至民國,潮州府所屬各邑陸續興建許多高墻大屋,這一行為為潮州木雕藝術的全盛期創造了條件。這些裝飾藝術和建筑本身結合在一起,才能看出生命的律動,存續其中的文化密碼。
▍徽州木雕
舊時,徽州木雕多用于建筑物和家庭用具上的裝飾。木雕在徽派建筑上,通常用于架梁、梁托、檐條、樓層攔板、華板、窗后、欄桿等處、雕花撰朵,富麗繁華。既考慮美觀,又重視實用,大凡窗子下方、天井四周上方欄板、檐條,采用浮雕較多;在梁托、斗拱、雀替以至月梁上使用圓雕較多。
在家具方面,應用木雕較多的是床與衣櫥。這些家具一般用高級木材制作,均用朱漆和金箔裝飾木雕的表面,使其更加鮮明生動。
明中葉以后,隨著徽商財力的增強,炬耀鄉里的意識日益濃厚,木雕藝術也逐漸向精朗細刻過渡,以多層透雕取代平面淺雕成為主流。入清以后,對木雕裝飾美感的追求更為強烈,涂金透鏤,窮根華麗,雖為精工,但有時反而過于繁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