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寶藏》第二季最新一期節目中,主持人尼格買提守護的國寶是伏羲女媧圖。節目中,尼格買提化身神秘“守墓人”,去解密這幅畫背后神秘的過往。
高昌王國
新疆吐魯番地區古稱“高昌”。早在漢代,我們的先民就已經在那里生活。魏晉時期,中原戰亂不斷,更有大量中原漢人遷往吐魯番盆地,建立起漢族政權的高昌王國,延續了近千年的時光。這批遠離故土的漢人,在吐魯番生活繁衍,盡管世世代代脫離祖國,仍然努力與故國保持著緊密聯系,并且沿用和傳承著漢文化。
古代高昌不僅是絲綢之路上的重鎮,還是個具有包容性和多樣性的國家。不同種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文化,和諧共處,互相影響。車師人,粟特人,匈奴人,突厥人,漢人,回鶻人……他們既傳承著本民族的文化,又友好的接納其他民族的優秀文明。從出土的文物,我們可以探視到這里文化的豐富性與多樣性。
吐魯番阿斯塔那墓葬群、喀拉和卓墓葬群、交河故城曾陸續發掘出土了數十幅伏羲女媧畫像,年代均集中在晉至唐時期。這些畫像多數被釘在墓室頂部,畫面朝下,正對墓主,也有少數畫像被折疊放在墓主身旁。
《伏羲女媧圖》
《伏羲女媧圖》是唐一位不知名作者(公元618~907年)用絹本設色而成的,縱長220厘米,橫長116.5厘米。1965年新疆阿斯塔納墓中出土,藏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它用木釘釘在每座墓室的頂部,畫面朝下,正好位于仰面而臥的逝者眼目之上。畫面上呈現的是我國古代傳說中的創世之神——伏羲和女媧。
伏羲,三皇五帝之首,中華的人文始祖;女媧,摶土造人之神,華夏的孕育之母。傳說二人是兄妹,人類便是由伏羲氏和女媧氏兄妹相婚而產生,但產生的人類“質量”參差不齊,所以后來他們禁止兄妹通婚,制定婚禮。反映了我國原始時代由血緣婚進步到族外婚的情況。
我國古代有“天圓地方”之說,圖中女媧執規,象征天;伏羲執矩,象征地。這也許就代表著,中國幾千年的文化沉淀: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彩繪人首蛇身男女二人,以手搭肩相依,蛇尾相交。伏羲在左,頭戴巾,畄須,身穿寬袖反領衣,右手與女媧搭肩相擁,左手執矩和墨斗;女媧在右,發束高髻,兩腮涂紅,額間花鈿,身著寬袖反領衣,右手執規。二人共穿一條花裙。上方畫像征太陽的紅心圓輪,尾下是象征月亮的圓輪,四周是象征星辰的線連小圓。畫幅上下以墨線勾繪日月星辰,象征整個天體在宇宙中不斷運行。
古典和現代科技的碰撞
此次于軍教授成為國家寶藏“伏羲女媧圖”的守護人,讓更多的人能了解到基因科技,也讓HGBC更加充滿信心,當基因科技的作用被每一個人所了解到的時候,我們所有的堅持,都意義非凡。
伏羲女媧圖的雙螺旋結構與現代科學所發現的DNA雙螺旋結構,是如此的相似。早在198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雜志《國際社會科學》,以“化生萬物”為名,講述了這張圖與DNA雙螺旋的神奇巧合。
很明顯,震驚世界的不僅僅是因為兩個中國古代先皇如此交合的畫面太過玄幻,而是因為那互相纏繞在一起的尾部,早已超出了神話的維度,其尾部的造型和線條明顯是在暗示人類,這就是人類繁衍的關鍵所在——DNA,生物基本遺傳物質脫氧核糖核酸的雙螺旋形分子結構。
當時1983年,正值人類剛剛發現DNA雙螺旋結構不久(1953年),國際社會正逐漸形成對人類基因工程的統一認知,各國都在積極地開展人類基因圖譜的深入研究之時。此圖瞬間成為了東方與西方、古代與當代、神話與科學各種議論的話題焦點。
這到底是科學與藝術的相通,還是現實與歷史的相似?是東西方生命哲學中存在著某種同一性的公理呢,抑或是生命本體中存在著未為人知的某種聯系?目前無人得知。
如今的科學家,已經在慢慢破解DNA中所蘊含的秘密,但無論如何,我們都應守住“規矩”。在基因方面的科學探索,對整個人類而言意義非凡。破解基因序列,不僅能夠了解到祖先信息,還能了解到個體的疾病風險,及早進行健康管理,能讓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