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輪子秋的起源,有一則美麗神奇的傳說。相傳土族先民為了尋求生活的出路,先后用青龍和野牛犁地,都失敗了。最后用黃牛耕地,"犁了南灘犁北灘,灑下金子般的青稞種子"。秋天,制作木車,運送收割的莊稼。當最后一車麥捆運上場時,車子翻了,只見兩個凈肚娃娃在朝天的那扇車輪上飛舞,口唱豐收的家曲《楊格嘍》。
“輪子秋”是土族傳統(tǒng)娛樂項目。每年正月農忙過后,土族青年們將大板車改裝成融秋千、轉盤為一體的吊車,兩名身著彩裝的姑娘在上面飛旋起舞。為求一年神清氣爽,男女老幼在“輪子秋”上轉一轉已成習俗,技藝高超者還能做出高難度的雜技動作。
輪子秋是土族人民勇敢、智慧、團結的結晶和象征,也是土族男女老幼喜聞樂見并踴躍開展的傳統(tǒng)活動。
從此,每年冬季碾完場后,人們在平整寬闊的麥場或者寬敞的地場上,把卸掉車棚的大板車車軸連車輪堅立起來,穩(wěn)固住重心。朝上的一扇車輪上平綁一架長木梯,梯子兩端牢固地系上皮繩或麻繩挽成的繩圈。兩人相向推動木梯,使之旋轉,然后乘著慣性分別坐或站在繩圈內,快地轉動起來,并表演出各種令人瞠目結舌的驚險動作,令人喝彩。
觀看的人還不時地幫推木梯,使之加速旋轉。有時,一大群服裝艷麗的男女青年在旁邊圍成圓圈,載歌載舞,勢如眾星簇月。
輪子秋用大板車木輪做成,活動時抬下車棚,將車軸連同轱轆豎起,底扇壓上碌碡,頂扇綁一
橫桿,橫桿兩頭拴上皮繩綰的圈,打秋人坐在繩圈里,由他人推動橫桿旋轉車輪。
前些年,互助縣群眾對輪子秋進行改進,用鋼管做輪盤,裝上滾珠軸承,飾以彩旗飄帶,配上土族樂曲,加上土族安召舞,成為頗具特色的民族表演項目。
輪子秋多以鋼管為原料焊制而成,并裝上滾珠軸承,更加科學,使用起來也更加安全、方便。這幾年,輪子秋已被列為全國農民運動會和民族運動會上的表演或比賽項目,使土族人民這一古老的體育、娛樂活動又煥發(fā)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