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屏彝族煙盒舞又稱"跳弦"、"壟傯"等,是云南彝族支系尼蘇潑的一種群眾性民間舞蹈。流傳于滇南個舊、石屏、建水、蒙自、開遠、通海、元江等地的彝族聚居區,元明時期趨于成熟,清代和民國時期達到鼎盛。
舞蹈時,因每人兩手各拿一個竹或木棉蝗煙盒彈跳起舞而得名。彝族亦稱煙盒舞為"跳弦"、"跳樂"、"跳三步弦"等。彝族人民極為喜愛煙盒舞,不論小孩和老人都愛跳。人們說:"聽見四弦響,腳桿就發癢。"
"煙盒舞"是一種傳統文化民族舞蹈。它的來源傳說不一,較為普遍的的說法是彝族人民為了獵取野獸,往往披著獸皮混到獸群中間。后來漸漸把這種模仿野獸的動作發展成為舞蹈,于是形成了"三步弦"。
另一種說法,認為三步弦是挑秧苗走路,上山下山的樣子。總之,這都說明"煙盒舞"產生于彝族人民的勞動斗爭生活。另外據說煙盒舞開始并沒有道具,但因節奏不統一而跳不整齊就以拍手統一節奏,后來有人用裝黃煙的煙盒彈著玩,發出悅耳的聲響,于是就用彈煙盒代替拍手。經過世代相傳,不斷豐富,發展成為今天的"煙盒舞"。
彝族煙盒舞包括正弦和雜弦兩部分,形成了山區和壩區兩種風格和多種流派,舞蹈套路多達220套,僅搜集整理117套,其中正弦62套,雜弦55套。其舞蹈形式有雙人舞、三人舞和群舞等,舞者手持舊時盛火草煙的圓形木制煙盒,在四弦的伴奏下,彈擊盒底擊節作舞,節奏明快,氣氛熱烈。
正弦為"母弦",雜弦為"子弦",按慣例,必須先跳正弦,然后才能跳雜弦。正弦又叫"三步弦"、"簸箕弦",這類舞蹈只有樂器伴奏,不唱。參加人數不限,最少二人,最多可達十幾人。每套的命名均根據動作而來。如"三步弦"就由登步、過堂步、蹲步剪子口這三種動作組合而得名。正弦中有"三步弦"、"二步半"、"一步半"、"歪歪弦"、"斗蹄殼"等十多套合。"歪歪弦"中有雙腳交叉,左歪右歪的動作。"斗蹄殼"(即斗腳舞)是模擬動作斗蹄的動作,跳時參加者須成雙數,兩排對舞。
彝族煙盒舞,是盛開在民族藝苑中的一朵奇葩,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步伐的不斷加快,作為彝族文化積淀特殊載體的煙盒舞,在更加廣闊的空間放射出耀眼的藝術光彩,讓更多生活在不同區域的人們,領略其特殊的藝術魅力。
煙盒舞作為滇南彝族最具特色的一個舞種,以獨特的舞蹈語匯展現了彝族的歷史觀、道德觀、價值觀和思維方式,在民族學、民俗學、社會學領域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其豐富多樣的舞蹈套路和深邃的舞蹈內涵表明彝族人民出眾的舞蹈創作才能和藝術領悟能力。煙盒舞通過頭、腳、身、手、腰等各個身體部位的巧妙運用,以優美的舞姿形象地表達了彝族特有的審美趣味,同時下腰連環翻滾等高難度的舞蹈技巧,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煙盒舞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廣為當地各族群眾喜愛,成為民族間加強團結、增進友誼的平臺。隨著時代的變遷,煙盒舞的人文環境發生巨變,傳統的"吃火草煙"習俗已經消失,煙盒舞出現風格單一化、內涵淺顯化的趨勢,傳統的韻味十足的煙盒舞經典套路瀕臨失傳,亟待搶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