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工藝品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好的工藝品能體現出雕刻師的聰明才智和精湛的雕刻技術。對于收藏工藝品的人來說,收藏自己喜歡的工藝品,能陶冶情操,能給自己繁忙的空間注入無限的活力,同時給自己創造出豐富的想象空間。今天,跟隨古建中國小編去認識下以下幾種雕刻知識。
犀角雕刻
犀牛角雕件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角雕”,鑒定角雕首先得了解犀角材質的基本特征。角雕真品大小在15~30厘米之間,顏色有褐色和棕色,有較粗的直線紋,鋸開有一絲一絲線條狀的紋理,這與直觀田黃石有蘿卜絲紋類似。犀牛角最主要的要訣是看橫斷面上是否有像魚子一般細小的顆粒,這叫“粟紋”,古玩行內也有稱“魚子紋”的。另外,所謂“心有靈犀”,說的就是犀角都有花心,即角中顏色較淺、質地較疏松的部分。
犀角出自南蕃西蕃,云南亦有。紋如魚子,謂之粟紋;粟紋中有眼,謂之粟眼。凡器皿要滋潤,粟紋綻花兒者好。犀角雕明清時期,由于工藝美術突飛猛進的發展,雕刻工藝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精湛的雕刻藝術擴展到犀角材質中來,這樣,形狀眾多、花紋各異的犀角杯就脫穎而出,聞名于世。明代的犀角雕刻制品是非常引人注目的。雕刻藝人們利用犀角扁底尖頂的形狀,雕鏤成花紋各異的杯、爵等酒器。
木雕
木雕有圓雕、浮雕、鏤雕或幾種技法并用。有的還涂色施彩用以保護木質和美化。一般選用質地細密堅韌,不易變形的樹種如楠木、紫檀、樟木、柏木、銀杏、沉香、紅木、龍眼等建筑裝飾木雕,出現不少以民間傳說、戲曲、歷史故事為題材的作品;玩賞性木雕則注重發揮木質本身的美感,相形度勢,因材得意,成為人們喜愛的藝術品。門窗、掛件、花板、屏風、明清家具、壁掛、佛像、鏡框等各類雕刻木藝品精工細作,別具特色又不失古典韻味。
核雕
核雕是中國民間傳統工藝,核雕是中國傳統民間微型雕刻工藝。以桃核、杏核、橄欖核等果核及核桃雕刻成工藝品。采用廣東的“烏杭”橄欖核,在其上刻出各種精細的人物圖畫,自明清以來,向為歷代收藏愛好者鐘情。明末筆記作家魏學伊《核舟記》,記述了藝人王叔遠創作的《蘇東坡泛舟赤壁》,就是在“曾不盈寸”的橄欖核上刻出一只木船,小小船上刻有蘇東坡、魯直、佛印、船夫和童兒5個人物,神態各異,船上裝飾、擺件均具,人物衣褶飄然有致,四扇米粒大小的船窗還能開啟自如,讓人嘆為觀止。
竹雕
竹雕也稱竹刻,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種裝飾圖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種陳設擺件。竹雕是一種藝術,自六朝始,直至唐代才逐漸為人們所識,并受到喜愛。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制品的國家,所以竹雕在中國也由來已久。竹雕在中國工藝美術史上獨樹一幟,也是中華民族寶貴的藝術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