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嵋武術是中國傳統武術流派之一,以中國名山峨嵋為發祥地。包括世間流傳的“五花”即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青城山的(青城派)。金堂云頂山鐵佛寺地區的(鐵佛派),四川豐都地區青牛山(青牛派),四川涪陵點易洞地區(點易派),四川榮昌及隆昌兩地(黃林派)。八葉是指在世間流傳的趙門、僧門、岳門、杜門稱為四大家。洪、化、字、會稱為四小家。明朝時人唐順之先生所著《峨眉七道人拳歌》曰:“浮屠善幻多技能,峨嵋拳術天下奇。
峨嵋武術的歷史演變
春秋戰國時期
有不少文人方士隱居峨嵋山。司徒玄空,號動靈子,耕食于山中,在與峨嵋靈猴朝夕相處中,模仿猿猴動作,創編了一套攻守靈活的“峨嵋通臂拳”,學徒甚多。因為司徒玄空常著白衣,徒眾尊稱為“白猿祖師”。《中國武術史》記作“戰國白猿,始白名士口,字衣三,號動靈子”。1989年四川科技出版社《四川武術大全》稱為“春秋戰國白猿公,字衣三,即峨嵋山的司徒玄空”。2001年版《樂山志》載為“白衣三,相傳戰國時仿山猿動作創編峨嵋通臂拳,攻防靈活,在峨嵋山授徒甚眾。”北宋時期,峨嵋山成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普賢菩薩的道場,僧人大增,自然武僧也為數不少。
南宋建炎年間
到了(1127-1130年),峨嵋山臨濟宗白云禪師創編了“峨嵋臨濟氣功”。明代,峨嵋武術進入鼎盛時期,英才輩出,高手林立,其拳法更為精湛。明人唐順之的《峨嵋道人拳歌》,生動而形象地描述了明代峨嵋派拳術術的高超技藝,從起勢到收勢的全過程,其神態、勁力、身法、擊法、呼吸、節奏等各個環節,都記敘得細致入微。他用“忽而豎發一頓足,巖石迸裂驚沙走”贊其硬功卓絕;用“百折連腰盡無骨,一撒通身皆是手”頌其軟功柔韌;用“去來星女擲靈梭,夭矯天魔翻翠袖”形容其動作敏捷;用“險中吳巧眾盡驚,拙里藏機人莫究”概括其伸縮開合,變化自如,可謂精深之至。《峨嵋道人拳歌》其30句,是現今找到的頌揚峨嵋武術的唯一專題詩篇。
清康熙年間
曾經師從朱熊占學習峨嵋槍法的明遺民吳殳(1611-1695年,號侖塵子,江蘇婁江人)著《手臂錄》,精確地闡述各種槍法,其中寫道“西蜀峨嵋山普恩禪師,祖家白眉,遇異人授以槍法,立機穴室,峨習兩載,一旦悟徹,遂造神化,遍游四方,莫與駕并。槍法一十八札,十二倒手,攻守兼備,破諸武藝。”可見其變幻莫測,精妙絕倫。在峨嵋槍法中,有治心、治身、動靜、攻守、審勢、戒謹、倒手等技法,大大豐富了峨嵋武術的理論。
當代發展
1983年,四川省體育運動委員會為搶救、挖掘和弘揚峨嵋派武術,征集到許多武術資料,采訪了巴蜀境內數千名60歲以上的老拳師,對他們的技法進行錄像,收集到了68個門派、2368種徒手、器械、對練套路、練功方法和技擊項目,比同期收集到的少林派武術250多種更為豐富多彩。
峨嵋武術也同少林武術,武當武功一樣,練武以“德”為先,不講武德,便是武賊,強調武德的重要。為豐富中國武術運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為光大中國武術運動應讓峨嵋武術不斷弘揚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