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南威風鑼鼓是誕生和流行于山西臨汾一帶的民間傳統打擊樂,第一批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由于它擊奏多姿、威武雄壯,故稱“威風鑼鼓”。每逢過年過節、喜慶豐收、集會游行,便會出現在民間。威風鑼鼓是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形式,這種鑼鼓演奏形式開始于堯、舜時代,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
威風鑼鼓古樸典雅、純正健美,蘊藏著強烈的藝術魅力和感染力,是中國鼓樂的經典,具有形態、音響、樂曲、表演四方面的美學特征。在歷史的發展中,吸取不同時代鼓樂藝術的精華,終于發展成為我們今天看到的氣勢磅礴,慷慨激昂,粗獷豪放,威武雄壯的“天下第一鼓”。
晉南威風鑼鼓是臨汾一帶由鑼、鼓、鐃、镲四種樂器共同演奏的一種地方傳統打擊樂藝術形式。威風鑼鼓主要分布在山西晉南地區,尤其是在臨汾市的霍州市、洪洞縣、汾西縣等地流傳最廣。由于其鼓聲如雷,鈸音清脆,鑼鳴鏜鏜,威風凜凜,所以叫做威風鑼鼓。霍州更是威風鑼鼓之鄉,霍州威風鑼鼓有著“華夏第一鼓”的美譽。
藝術特色
威風鑼鼓突出表現在一個“威”字上。演奏起來,氣勢磅礴,慷慨激昂,粗獷豪放,威武雄壯。音響剛柔相濟。跌宕起伏,時而纏綿婉轉,曲折悠揚,象山間小溪,潺潺流水;時而緊鑼密鼓,攪地蕩天,似虎嘯雷鳴,聲震長空。曲牌結構,嚴謹流暢,悅耳動聽,雅俗共賞。樂器音域寬廣。聲若洪鐘,深沉渾厚,剛中有柔。表演擊奏多姿,形體健美,隊形變化,繁而不亂,各種技巧交替施展。再加槌纓、鈸飾和鮮艷奪目的服裝,呈現著花團錦簇、五彩繽紛的誘人景色。這個特點,概括為:“融服飾、舞姿、音響、技巧、隊形于一體,集粗獷、剽悍、倔強、好勝、風度于一身。”
第一,音響威風。看威風鑼鼓,在未見其形時,早聞其聲廠,而且如雷貫耳,非同凡響。其實它所使用的樂器很單純,只有鼓、鑼、鐃、鈸四件。傳統配置比例是鼓2鑼8鐃4鈸2。現今人數擴大,加大了鼓和鑼的比例,使音響更加突出。演奏方法是鼓指揮,鑼主奏,鐃和鈸分成兩個聲部,交替對奏。樂句處理多以“句句雙”出現。上百面鼓,幾百面鑼,成百付鐃鈸,共鳴齊奏,音響如天地轟鳴,使人感受到當年李世民領兵征戰的威風。由于節奏變化多樣,有2/43/44/4,還有3/85/8出現,因而呈現多種色彩,讓人感覺到趣味無窮,宏亮而不單調,剛勁而含有柔美。
第二,曲式威風。威風鑼鼓的曲牌,既獨立成章,又聯綴成套。其多段體套曲一般分“帽頭”“主體”“收尾”三個部份。曲式、句式、節奏多為行進式;曲牌名稱亦大多從軍事而來:“單刀赴會”、“三戰呂布”、“四面埋伏”、“五馬破曹”、“六出祁山”、“七擒孟獲”等,演奏多從“擂鼓”開始,起伏相間,張弛結合,但又不離氣勢雄宏的主題,造成一種刀光劍影,兵刃相交的戰場意境。
第三,場面威風。威風鑼鼓的演奏多到幾百人,一律古代士卒裝束,擺開一個接一個的戰陣,前后進退,左右開合;一忽而風卷殘云,一忽而雨打枯葉;分開的象八卦,云集陰陽雙合。那場面實在驚人,也著實感人。
第四,舞姿威風,隊員在表演時,結合鼓點節奏場面變化,作出種種舞姿身段。鼓手有“左右開弓”、“馬步沖擊”、“穿插對打”、“開合斗打”;鑼手有“反扣前沖”、“回扣后弓”;鐃鈸手有“大镲高翻”、“胸前空翻”,還有“單翻”、“雙翻”、“斜叉”、“正叉”等,鼓鑼镲在這里也變成刀槍劍,演奏員已成為將尉卒,威武雄壯,一股殺氣,“舞”成了“武”。演奏中又巧妙自如地運用了“鼓花”、“鑼花”、“鐃花”,加之棰腕上的彩帶裝飾,整個場面又顯得五彩繽紛,給予人以悅目舒暢之感,“武”又成了“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