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川燈歌是起源于利川市柏楊一帶的傳統民間舞蹈。利川燈歌中的眾多民歌和古老的竹枝歌一脈相承,具有很高的民族文化藝術價值。有記載從清朝開始,群眾逢年過節、喜慶集會、玩彩龍船時都要唱燈歌。
利川燈歌是一種古老的民歌,始于清初,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俗話說,“三十晚上的火,十五晚上的燈”,利川燈歌與春節習俗密切相關。清至民國,利川百姓玩燈的習俗普遍興起,是節間一項集體文娛活動。表演者還化裝,俗名“燈夾戲”,有一點戲劇的味道。
利川燈歌內容以賀喜祝福、農事耕作、風光習俗和男女情愛為多,既有傳統唱段,也可即興創作。歌詞句式以七字句破四字、三字加襯詞(或襯句)最為普遍,也有五字句(或十字句破五字)加襯詞(或襯句)的。徵、羽調式較多,旋律多下行,多小跳和級進。
利川燈歌是鄂西南土家族燈歌的代表,是我國燈歌中一支瀕臨滅絕的少數民族傳統音樂的活體遺存。初步挖掘整理結果表明,利川傳統燈歌民間僅存五十余首,尚在傳唱的不足十首,《龍船調》是其中代表作。《龍船調》又名燈調、花燈、種瓜調、瓜子仁調,是群眾逢年過節劃采蓮船時唱的小調,是地地道道的利川民歌,主要得益于收集整理后眾人的傳唱,所以很有名氣。
利川燈歌好聽的代表作還有很多,例如《唱起山歌送情郎》、《篩子關門眼睛多》等等。音調結構以“三音腔”最典型。襯詞襯句豐富多彩,妙趣橫生。蹁躚進退,踏歌赴節,打一遍鑼鼓劃一遍船唱一段歌,祥和、熱烈。道具彩龍船是對祭祀屈原龍舟競渡的藝術模擬。旱地劃船,迎親祝福,構思巧妙。蠻兒巴女齊聲唱,傳統歌曲無論是調式、句式、產生流行地域以及歌唱者的族屬都多與古代巴人所唱巴歌、竹枝歌一脈相承,是巴歌、竹枝歌在利川流傳至今存活的載體之一。
新中國成立以后,扮演神仙鬼怪的花燈和大量以歌唱愛情為內容的燈調被取消,但“后八出”中的龍燈、獅子和“雜燈”中的采蓮船、車車燈卻得以幸存。“文革”中,燈歌中止。改革開放以來,采蓮船、車車燈的演出雖然早已失去了它昔日的輝煌,但其演出時間卻從年節逐漸擴展到了一切喜慶集會和休閑,從一種習俗逐漸變成了一種隨時都可進行的群眾文化歌舞活動。
利川是民間歌舞的海洋、民族民間文化的寶庫,還有很多優秀民族文化等待進一步挖掘整理。文化遺產留下來的并不都是好的,要學會古為今用,棄其糟粕,留其精華,讓我們民族文化優秀的文化元素不斷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