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鑼舞流行于田東縣作登瑤族鄉梅林、平略等村,是田東境內布努瑤民族民間舞蹈的一個代表性作品。
源于當地瑤族群眾為紀念他們的祖先和拜謝山神爺的恩賜。舊時只限于酬神、祭祀、驅邪等活動,隨著歲月的流逝和時代的變遷,金鑼舞逐漸演變為瑤山慶豐年賀新春的主要祭祀舞蹈。
每年的春節和農歷五月廿九,金鑼聲就會在瑤寨響起,人們如癡如狂唱歌跳舞;金鑼舞是瑤民情感渲瀉的主要活動形式,體現了當地瑤民的生產、生活、情感的全過程。
金鑼舞多以集體舞為主,人數可為三、五人,也可幾百上千人。舞時在活動場院地中拉起一條藤蔓或一根繩索,把金鑼串起并懸掛起來,也可將金鑼吊于竹架或木杈上,金鑼離地面約為一米五左右,以求不妨礙動作為準。
由于瑤族多居住在高山上,長期生活、勞動在山地使他們適應了自然環境,如在崎嶇的山路行走時,必須抬高腳步,腳尖用力,以及腰部扭擺并含胸等,這此習慣,舞蹈動作里的“抬腿擊鑼”、“靠步點鑼”、“雙槌過頭”、“雙槌背擊”、“急轉點鑼”等都有體現。狂放的金鑼舞讓人看到了生命的張力和藝術的美。
現在,金鑼舞不但是村里農民的一種文化娛樂活動項目,還成了田東縣重大節慶活動必不可少的保留節目。金鑼舞在當地十分受歡迎,在其發源地梅林村,男女老少都會跳,是瑤山的一種文化現象,更是田東人民喜愛的一個民族民間舞蹈節目。
1985年,該舞蹈被國家藝術科學規劃科研重點項目組列為開發項目。1992年被收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廣西卷”。2006年,參加首屆百色市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比賽,獲得二等獎。
到目前,參加縣內外大大小小演出近100場。2010年,自治區公布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項目名錄,田東的瑤族金鑼舞和瑤族嗩吶名列其中。目前,田東正在把瑤族金鑼舞申請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項目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