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拓源于唐朝,發展于宋元明清。在沒有高科技手段前,碑拓技術一直是一門傳統的保存與流傳珍貴書法作品的重要手段。我們現在所說的“拓本”和“搨本”都屬于名作書跡的復制本,實際上這也是兩種不同的復制方法。
“搨”即“摹揭”,是將宣紙或絹等材料覆在真跡上進行復制?!皳偙尽庇址譃橹苯优R摹和先雙鉤后填實兩種,臨摹到的復制品被稱為“摹寫本”。
摹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像描紅那樣一筆過照著原帖寫,第二種是用細線鉤出點畫的輪廓,稱為雙鉤法。然后在點畫的輪廓中間填上墨色,稱為“廊填”。填色要照顧到原來筆跡的深淺濃淡,日本專家研究,唐代填色原來是一絲一絲加上去的,功夫非常細致。這種摹本就是“雙鉤廊填硬黃本”。摹寫好以后,就多了一個副本,這就是摹本。著名的“神龍本”《蘭亭序》就是“雙鉤填廓本”。
“摹搨”進行的重要條件是“透明”,在暗室中依窗映日(透光)鉤摹,得到的摹本被稱為“響搨本”。
由于摹搨是直接覆在真跡上進行復制,因此出來的效果幾乎以假亂真,所以又被稱為“下真跡一等”。唐太宗將復制《蘭亭序》的任務交給了馮承素,可見他精湛的摹搨手藝。除了馮承素以外,唐代還出了很多摹搨技術精湛的名家如趙模、諸葛貞、韓道政等。
“拓本”是用宣紙和墨在金石或其他刻物上進行椎拓所得,它是從實物上蟬蛻下來的。因此又稱為“蛻本”或“脫本”,其中最重要的方法是“椎拓”。據《隋書·經籍志》記載,梁朝時已有椎拓的方法,但無存世實物?,F存世最早的拓本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溫泉銘》,清末在敦煌石室中發現的其后有“永徽六年”的唐人墨跡,可以斷定為唐朝初年的拓本。
椎拓的技法主要有撲拓和擦拓兩種。撲拓是用拓包蘸墨直接在拓紙上撲打;擦拓就是將拓包蘸墨在拓紙上一擦而過,擦拓速度較快。由于撲拓多在垂直方向用力,適合椎拓表面凹凸不平或者小的器物;擦拓適宜椎拓表面比較平坦的器物。拓本本身也是珍貴的文物和藝術品,因刻物有毀傷風化等變化,因此早期或石刻原物已佚的拓本,就顯得非常珍貴。黃庭堅就曾有“孔廟虞書貞觀刻千兩黃金那購得”之語。
在宋元以后,“搨”、“拓”二字常?;焱?,因此就將“摹寫本”和“雙鉤填廓本”統稱為“摹本”,以與“拓本”有所區別。
拓本的名目很多,按其藝術和學術價值而論有:原石已佚且存世僅一本的拓本被稱為“孤本”;僅存世數本的拓本被稱為“珍本”;損泐較少的早期拓本被稱為“初拓本”;某某字未損的拓本被稱為“某某字未損本”;出土時初拓的拓本被稱為“出土初拓本”,這些均被稱為“善本”。
按其出處及來歷又有:像《淳化閣帖》《大觀帖》《三希堂帖》這些宮內所刻并且拓賜給大臣的拓本,被稱為“賜本”。在宋代曾設立榷場與金進行貿易往來,此時流行的比較粗率的拓本被稱為“榷場本”······由于拓本所具有的文化及經濟價值,歷來作偽者也很多,比如原物已毀壞或已失傳,而進行重刻的叫做“重刻本”;原物尚在,但因為年代久遠而模糊或者缺損,后人依舊拓重刻的叫做“翻刻本”,作偽者為了騙取人們的信任,根據資料杜撰成文,妄自書刻的叫做“偽刻本”,此外還有嵌蠟填補、染色充舊、題跋作偽等多種手法。
在復印技術尚未發明之前,它們都不失為保留和傳播書畫藝術的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今天我們在欣賞和學習前人藝術的同時,也應感謝古人所創造的復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