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尊老、敬老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禮記·禮運》中,儒家描繪了一個理想社會——即大同社會。在大同社會里,老有所終、“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我國現在推行的五保政策便是來源于此。
如果說這只是一種美好的理想,那我們需要追問的是,在我國古代的現實中究竟是如何養老的?
我們常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為何如此說呢?因為在傳統社會,社會制度、經濟、文化、價值等方面具有較強的穩定性,故而經驗和閱歷變得非常重要,老人在這方面無疑占有優勢。因此,在全社會普遍形成了一種養老、尊老之風??偟膩碚f,整個社會的養老體系有三個方面,即家庭養老、社會養老和民辦機構養老。此外,無論是國家、社會還是個人都會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養老。
接下來,我們不妨一一來詳細分析。
一、制度規定:強化養老意識
這種做法主要盛行于漢代,我們都知道漢代以孝治天下。從思想上來說,《孝經》一書即成書于漢代;從選拔機制上來說,其中一條標準就是“孝廉”;從政治上來說,皇帝死后的謚號都要帶一個“孝”字?;诖?,漢代尊老、敬老之風極盛。當時政府規定,對于鰥寡孤獨以及八十歲以上的老人,朝廷會提供相應的布帛米肉來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
此外,政府還在郡、縣、鄉選取有威望和有德行的老人來擔任“三老”和“五更”。這些人掌管鄉里教化,維持著一方的良風美俗,不但不用承擔國家的賦役,朝廷還會給予賞賜。其實這還不算什么,最讓老人們有獲得感和尊嚴感的當屬“王杖”制度,即賜予七十歲老人以“王仗”。其社會地位與六百石官員一樣,除過家人可以免除部分賦役,還可種田免租、市賣免稅,也能在市中開店賣酒。這可以說是一種法外施恩了,可見當時養老之風之盛。
二、法令規定:防止空巢現象
在我國當代社會,空巢老人無疑是個較為嚴重的社會現象。老人們雖然不愁吃喝,但獨居在家、無所事事,因此顯得十分孤寂。
其實早在古代社會,就已經考慮到這一點了,因此在法律實施層面也會照顧這一點。例如,北魏時期就出現過一種叫作“權留養親”的緩刑制度。具體來說,除過一些重刑犯外,朝廷都會讓他們先回去奉養雙親,等到雙親贍養結束后,再對他們實行法律處罰。到了唐代,制度變得更為人性化,出現了“侍丁制”。也就是說遇到家中有八十歲以上的老人,其子孫可以免除徭役,專心留在家中贍養老人,這些豁免的子孫被稱為侍丁。此外,如果不滿80歲,但有疾病,也在“侍丁制”的實施范圍之內?!爸T年八十及篤疾,給侍丁一人,九十二人,百歲五人?!边@一政策無疑對于防止“空巢”老人現象具有積極意義,也值得我們借鑒。
三、官方出資:設立“養老院”
我們今天有養老院,不過是需要子女承擔一定費用的,而在古代則是免費的?!胺裁裼袉卫瞎轮刹荒茏源妫髡呖たh咸加收養,贍給衣食,每令周足,以終其身。又于京師置孤獨園,孤幼有歸,華發不匱。若終年命,厚加料理?!边@說的就是南朝梁武帝時期由政府出資所創辦的養老機構——孤獨園,由于這是官辦的,因此在一定意義上也可以說是開我國官辦養老之先河。
四:政策嘉獎:扶持數代同堂的大家族
除了漢代,還有一個朝代十分重視養老,那即是唐朝。我們知道《孝經》出現在漢代,但對其作出最權威解釋的卻是唐玄宗,此后成為科舉考試定本?!袄霞昂V疾、廢疾者,人四十畝”,為了落實養老,朝廷給老年人授予土地。此外,深受儒家“父母在,不遠游”思想的影響,規定了家中有老人,而子女無故外出不贍養者,判處三年監禁。孔子曾經對弟子論孝,說道“色難”,即長久的贍養父母之后難免會出現厲色,這是很難做到的。因此,唐朝廷還規定了子孫在侍奉長輩時,還需“怡吾色,柔吾聲”。
到了宋代,儒學全面復興,敬宗收族的觀念也空前加強。朝廷鼓勵大家族聚族而居,不主張分家。這樣一方面可以保障老人的權威,讓其更好的得到贍養,另一方面無疑減輕了政府的治理成本。
五、政策鼓勵:帶動民間養老
我們前面說過,無論是漢代還是唐代,都給予老人一定的政策優惠,以保障他們基本的物質生活條件。但這只在一些時期得到貫徹,在大多數時候是得不到保障的。到了明代,統治者繼承了以往的養老政策,并進一步得到了加強,并將之作為長久的一項國策來推行?!柏殶o產業者,八十以上,月給米五斗、肉五斤、酒三斗。九十以上,歲加帛一匹、綿五斤?!睆倪@些政策來看,無疑是受到了儒家“仁政”思想的影響,“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睋喂俜金B老也有不能兼顧之處,因此還需要民間養老的配合。
到了清朝,民間自發的成立一些養老機構。朝廷為了鼓勵這一行為,不時地還會為其提供財政支持。朝廷為了保障養老政策的較好推行,更是將官員的政績與養老掛鉤。如此,整個社會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養老體系。
很多人認為年輕人是國家的未來,因此應該重視年輕人而非老年人。其實這完全是一種功利主義的考量,缺乏人道主義的人文關懷。我們終究有年老的一天,如果我們不能得到很好的贍養,那么我們今天所奮斗的一切還有什么意義呢?一個文明程度越高的國家,其養老體系越是十分健全的。唯有這樣,才能讓人活的更有安全感和尊嚴感。如果一個老人到了晚年老而無依,試問,他如何能夠走得安詳?
因此,一個不是出于功利目的去養老,而是純粹出于人道主義關懷,出于敬老、尊老本身而去養老的社會才是一個理想的社會,才是一個文明程度較高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