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馬褂究竟是什么人穿的,朝廷如果要賞賜給某人需要符合哪些條件?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黃馬褂”到底是什么東西。我們不妨看看清史專家鄭天挺先生的說法,鄭先生認為,“黃馬褂是清朝官吏的一種制服,是統治階級為了鞏固自己政權,拿來收買、愚弄、麻醉他的仆從們的一種工具。”這種觀點顯然帶有階級史觀的色彩,但似乎不妨礙我們對“黃馬褂”是什么有個清晰的認識。
清乾隆藍色云龍紋暗花綢鑲羊皮里行服袍
我們再來介紹一下清朝的制服有哪些。根據《清會典》記載,清朝的制服總共有四類:禮服、常服、行服、雨服。禮服、常服、雨服,我們都好理解,那什么是行服呢?所謂行服,顧名思義就是在行動時穿的衣服,主要指在打仗、旅行、騎馬時穿。行服再細分為“行袍”和“行褂”,“行袍”和長袍一樣,而“行褂”則和我們今天的外套接近,衣短主要是為了騎馬方便,袖短是為了射箭方便,所以它又有一個名字,即我們所熟知的“馬褂”。
而在清朝時,“內大臣”和“侍衛”作為皇帝的保衛者,都是要穿“行褂”的,還要佩刀。因為他們所穿的“行褂”是用明黃色的絲綢或紗做成,故又稱“黃馬褂”。那么,什么是“明黃”呢?明黃就是淡黃色,是當時皇帝的專用色,一般的貴族只能穿金黃色,而平民則只能穿杏黃色(發紅的黃色)。正因為“黃馬褂”金貴,所以能得到這種賞賜是莫大的榮耀,如果某人立了大功,皇帝有時就會“賞穿黃馬褂”。
黃馬褂
那么,什么人才能有資格“賞穿黃馬褂”呢?
前面提到的“內大臣”和“侍衛”穿黃馬褂,是因為他們任職的關系,因為是皇家衛隊,代表了天子威儀,故才有這個特權。不過他們雖然穿黃馬褂,但這黃馬褂并不是真正屬于他們的,只有他們在任職內才可以穿,一旦離職,黃馬褂就不能穿了。所以這種黃馬褂還不是“賞穿黃馬褂”,而是“職任褂子”,用滿語來說,就是“禿山”褂子。
事實上,只有兩種情況下才能“賞穿黃馬褂”。
一種是狩獵時所賞賜。我們知道清朝是馬背上的民族,嫻于騎射,即便入了關,但依然保留這個傳統。在咸豐以前,皇帝每年秋天都要到木蘭圍場狩獵,稱為“木蘭秋狝”。如果在狩獵中獵中鹿的以及打獵完蒙古人在路上獻禽的,這些人一律都“賞穿黃馬褂”。
不過這種黃馬褂也不能隨便穿,根據《養吉齋叢錄》記載,這種行獵時所賞賜的黃馬褂只能在狩獵時才能穿,平時是禁止穿的。另外,在打獵期間,皇帝往往還要舉行射箭比賽,要求文武百官,不論是滿人還是漢人都要射箭,滿人如果射中五箭,漢人如果射中三箭都有獎賞。如果是官階高,且得賞次數較多的官員還能得到黃馬褂,不過這種褂子有一個統稱,叫作“行圍褂子”。
清代將領
另一種則是真正的“賞穿黃馬褂”。如果高級武官或者統兵的文官在戰場上立了功,皇帝則一般會賞賜黃馬褂。這種黃馬褂不限時間,不限地點,想什么時候、什么場合穿都可以。不過這種做法在道光以前很少見到,是在咸豐以后才逐漸流行起來的。此外,對于武將,還會加封“巴圖魯”,“賞戴花翎”,以及封爵、世襲等。我們知道在后來鎮壓過太平天國起義的那批將領里邊,大都是賞賜過黃馬褂的,如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
然而需要特別說明的是,“賞穿黃馬褂”不是一種孤立的獎品,是要和其他條件搭配在一起的。只能一步一步地來,到了最高的賞賜,才會“賞穿黃馬褂”。上面提到的三種黃馬褂都是有區別的。職任和行圍的褂子是使用的黑色紐絆,武功的褂子則使用黃色紐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