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羅漢是浙江省縉云縣農村傳統節日活動中表演的一項集武術、民俗于一體的傳統民俗游藝表現形式。這種活動,在浙江其他各地也有。
羅漢是神通廣大者的化身,自古得到縉云民間百姓的高度崇拜。故民眾尊稱身強力壯、武功高超的人為“羅漢”,稱習武的團隊為“羅漢班”。每逢節慶,“迎羅漢”就是羅漢班聚集,游迎到各村交流表演。 據《宋史》和清康熙《縉云縣志》相關記載,宋高宗時,防御外寇,習武自衛,村自為隊,民眾稱之為“羅漢班”。
其后,“迎羅漢”表演形式融入傳統節日、廟會等活動中,世代傳承。至2011年全縣有羅漢班30多個,分布在縣域10多個鄉鎮50多個村,活躍在當地傳統節慶和重大廟會活動中。
迎羅漢是縉云鄉村的一個傳統節慶活動,每年農歷七月七日廟宇開光時進行,全縣鄉村組成羅漢隊,大號、長號、鑼鼓隊開路,毛公旗(長旗)緊隨,隨后為羅漢隊、三十六行、十八狐貍、銅錢鞭、秧歌隊,隊伍從村里出發步行到固定的廟宇,沿途所過之村均要茶水、便飯招待,鞭炮、鑼鼓接送,廟前搭2-5個戲臺,請業余和專業戲班演戲或叫品戲場,熱鬧非凡。舉辦這一節慶活動的主要目的,為乞求風調雨順、年年有余、天下太平。
據《宋史》記載,建炎四年秋,高宗皇帝曾下詔,要“豪右(地主豪強)募民兵據險立柵防遏金兵南下”。當時仙都派武術本已在東鄉盛行,有此機緣,羅漢班羅漢隊迅速成立。
另一種說法是北宋宣和年間,方臘在睦州起義,起義隊伍涉及縉云各地。當時義軍打的都是摩尼教的旗號,而“迎羅漢”是當時摩尼教義民起事的一種形式。元末農民起義打的也是摩尼教的旗號,后來起義被殘酷鎮壓了,作為農民起事的一種形式,就以民俗舞蹈的外表暗暗流傳下來。
迎羅漢由一個或多個羅漢班參加,每班數十人到上百余人不等。各班在開演前都要在本村舉行莊重地祭旗儀式,然后在指定地點集結,按照約定的路線,在陣頭旗、神幡的帶領下,伴隨著先鋒、鑼鼓聲以一字長蛇陣進行踩街,每到一村都會選擇一處寬闊場地輪番表演,其形式主要有羅漢陣、耍武、疊羅漢等。
迎羅漢是縉云縣歷史流傳下來最有代表性的一種民間表演藝術,分迎羅漢、疊羅漢和背羅漢三種。
迎羅漢作為一種民間游藝表演,為節日增添喜慶,深受廣大群眾喜愛。其地方特色鮮明,文化內涵豐富,具有較高藝術觀賞和歷史文化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