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村跑鼓車有著2700多年歷史的跑鼓車文化,在經歷時盛時衰的歷史長河后復蘇。鼓車乃鼓與車的集合,車由古代的戰車演變而成。
作為一種民間體育競技活動,跑鼓車與西班牙斗牛一樣具有風險性,傷亡時有發生。或許正因為它彪悍狂野的特性,頗有古戰場的遺風,跑鼓車文化日益受到現代人的追捧。
尉村跑鼓車始于春秋時期,由軍用戰鼓演變而來,距今已有2700多年歷史。尉村,史稱“鄂公堡”,據《晉史》記載,公元前718年,因曲沃莊伯公進攻晉都,晉鄂公逃至“鄂邑”(今鄉寧縣),為防追敵,晉鄂公在今尉村北門處筑城堡,故名“鄂公堡”。此后,“鄂公堡”的駐軍脫離了軍隊建制,變為平民。但擂鼓進軍的演練仍保持了下來,并逐漸成為一種民俗活動。至唐,尉遲恭被封為“鄂國公”,“鄂公堡”改名為“尉村”。至此,跑鼓車民俗得到進一步發展。經歷2000多年的歲月滄桑,尉村擂鼓跑車的民俗保持下來,逐漸演變成一種賽事,成為全國絕無僅有的跑鼓車文化。
如今的跑鼓車,展現著尉村青年豪俠和勇武的風貌、團結和向前的精神。大凡舉行鼓車賽事,均由一人撐轅,兩人抱轅,少則百余人,多則二三百人拉梢繩,等距比賽。各車相互追逐,直到一輛追上另一輛,將繩拴上前邊的鼓車才算分出勝負。
鼓車即鼓與車的集合,車由古代的戰車演變而成。主要形式為集體性的、參與性強、競技性高、群體體育與鼓樂結合的“跑鼓車”比賽。
車身車軸由槐木或榆木制成,車輪車輻木制鐵鑲。鼓,直徑4.2尺,高2.4尺,正面用公牛皮,背面用母牛皮,象征陰陽和合。鼓橫嵌在戰車上,車轅需要三個人來駕,一邊一根搟面杖粗的長繩,至少要二十幾人多則上百人分列兩邊拉梢繩,拖著鼓車猛跑,車上一人打鼓一人敲鑼。
鼓,一擊而聞百里。敲鼓容易,在顛簸奔跑的車上敲鼓可不是那么簡單,這既是對參與者鼓樂技能的考驗,也是對其體能和心理素質的全面檢閱。顯然,要想在鼓車大賽中獲勝,光有一肚子熱情是不夠的,競技優者更占上風。
尉村靠山,有5300多人,按區域分布劃分成五個院,也就是說跑鼓車的團體分五個院落,各霸一方,分別為后院八卦鼓、西北院二龍戲珠鼓、東院角端鼓、南院秦瓊打虎鼓、廟巷和合二仙鼓。此五院,明清時期已有分制,分屬村內五大家族,五院分在村子的五個方向,各院鼓車繞村奔跑,各車相互追逐,直到一輛追上另外一輛,將梢繩拴上前邊的鼓車才算分出勝負。因此,史稱“鏖戰”。
尉村的“跑鼓車”比賽活動,近些年來,由于省市縣的重視,已成為一種鼓車文化,2009年2月尉村跑鼓車列入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5月23日,尉村跑鼓車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在,已作為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