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杭州有哪些考古大發現呢?一起來盤點一下!
重現千年古府芳華——
梅城鎮考古工作情況
梅城鎮考古工作于2018年8月份正式啟動,主要進行了梅城古牌坊及石構件考古調查以及玉帶河沿岸考古勘探兩項工作。
▲梅城鎮地理位置示意圖
目前,梅城古牌坊及石構件考古調查已經完成。初步統計,共收集到各種石構件3012件。其中,素面的石板、石條和殘斷石塊共1396件,帶紋樣的石構件1554件,帶銘文的石構件71件。紋樣以獅、龍雕塑居多,還有鶴、人物、云、葫蘆、鳳、猴、牛、錢紋等。銘文主要有“清朝”、“嚴鎮副總兵官尚維勷中軍都司特通阿左右兩營守備任重于廣漢”、“察御史”、“□浙江等處提刑按察司□”等字樣。
▲帶紋樣石構件
這些石構件是梅城鎮作為千年古府遺留下來的重要歷史文化遺產,對研究嚴州府歷史有重要作用。
玉帶河沿岸重點考古勘探工作尚在進行。其中,蔡家塘東北、東南岸和蔡家塘至后淪橋之間的玉帶河岸已完成,此區域所揭露的駁岸大致呈東西向,保存較好,岸線筆直,均為石塊或石板砌筑。字民橋東側的玉帶河岸考古勘探已接近尾聲,正在對做局部解剖。三板橋附近的考古勘探也正緊鑼密鼓的進行中。
▲蔡家塘及蔡家塘與后淪橋間玉帶河岸(東南-西北)
峰回始見寺門開——
圣果寺千佛閣遺址考古發掘
為配合圣果寺遺址的環境整治工程,2018年初,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圣果寺遺址進行了考古調查,確認了寺院朝向、主體建筑區域范圍以及從屬建筑御蓮橋、山門、入寺道路的地理位置。
9月起,開始對圣果寺千佛閣遺址的考古發掘,發掘面積約500平方米,發現五代時期的建筑遺址,出土少量瓦當、滴水等建筑構件,具有重要價值。
▲明清建筑遺跡
圣果寺千佛閣遺址主要由方磚鋪地和柱礎遺跡組成。遺址坐西北朝東南,根據柱網結構可判斷,千佛閣面闊3間,中間間距8米,兩側間距為6.5米。南北向進深情況未完全揭露,已知間距均為5.5米。地面殘存部分錯縫平鋪的青色方磚,方磚尺寸33*33厘米。
本次發掘基本明確了千佛閣遺址的朝向與形制,成為研究五代時期宗教建筑的又一實例,對古代宗教建筑研究,以及西湖文化遺產的整體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吳越青山相對妍——
吳越國光孝明因寺(宋凈土禪寺)遺址
光孝明因寺(凈土禪寺)遺址位于杭州市臨安區錦橋吳越街南側,于2018年3月在施工過程中發現。經搶救性考古發掘,共發現吳越國至明清三組不同時期的建筑遺跡。
▲發掘全景圖
第一組遺跡年代最早,應屬吳越國時期光孝明因寺和宋代改額的凈土禪寺,包括一號殿址、二號殿址、東西廊基址和散水等。
第二組遺跡為南宋時重建的凈土禪寺,主要有回字形臺基、穿廊和散水等。發掘中出土較多吳越國之宋代蓮花紋瓦當、寶相花紋磚、脊獸、筒瓦、板瓦、抄手硯和越窯青瓷殘片等。
光孝明因寺遺址是經考古發掘證實的極為重要的吳越國寺廟遺址,凈土禪寺遺址是反映宋代凈土宗與禪宗變遷與融合的重要實物例證,對佛教考古、建筑考古和吳越國史的研究均具有重要意義。
跨越千年的守護——
杭州錢塘江古海塘遺址考古發掘
錢塘江古海塘的修筑是古代中國乃至世界的偉大水利工程,是我國古代匠作營造技藝、公共工程建設、行政執行力、社會經濟水平高度發展的綜合體現。古海塘的修筑是個系統工程,它具有防洪、防潮、運輸、用水、灌溉等諸方面綜合功能。
2018年度,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錢塘江古海塘遺址的整體線形、結構進行重點研究,在艮山路、大王廟路段、喬司監獄等區域均發現了古海塘遺址。掌握了不同時期錢塘江古海塘遺址的線形分布,獲得了各個時期各種類型海塘的營建工藝,取得重大收獲。
艮山路石塘是由大型條石丁順相間縱橫迭砌的重型魚鱗石塘,現存八層。柴塘位于石塘的東側,最底層石條緊挨柴塘;大王廟路段海塘局部發現斜坡石塘疊壓在柴塘之上為柴塘加石塘的雙塘結構;喬司監獄古海塘遺址主體為石塘,底部為整排的木樁基礎,部分區域迎水面發現拋石坦水。
古海塘遺址的考古發掘,為研究古代土木工程技術和水利技術提供了詳實可靠的實物資料,也為研究錢塘江古海塘及其背后的精神文化價值、古代水利技術史、杭州古代城市發展史和錢塘江流域歷史地位的發展演變提供了一份非常重要的實物資料。
壺上緣何也當當——
余杭鳳凰山古墓葬發掘
墓葬發掘區位于余杭區余杭街道鳳凰山東側的山坡地帶,西距余杭南湖景區約1公里。為配合該地塊的基礎建設,在前期勘探發現大量墓葬基礎上,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8年3至6月份組織人員進行考古發掘。
共發現各時期墓葬92座,年代可從明代跨越至戰國時期,其中以漢六朝時期墓葬居多,墓葬類型有土坑墓、磚槨墓和券頂磚室墓等。
出土器物550件(組),有陶、瓷、金屬等不同材質,器形豐富,有陶鼎、陶壺、瓿、罍、罐、灶、璧,青瓷碗、盤口壺、罐,銅錢、銅鏡、鐵劍等。
本次發現的墓葬類型多樣,分布十分密集且有多處疊壓打破關系,說明該區域在古代應是重要的墓葬埋藏區,對研究本地區墓葬演變以及古代葬制、葬俗等具有重要價值。
山川秀兮碧穹隆——
杭州市臨安區古墓葬的發掘
在2018年配合杭州市臨安區基本建設的考古勘探發掘中,發現并清理墓葬124座。
此次發現的墓葬形制多樣,年代跨度大,自六朝至清代均有發現,出土文物標本百余件,極大地豐富了杭州市臨安區地下文物的類型與內涵,具有重要意義。
六朝墓葬多為券頂磚室墓,有“甘露元年”、“元康三年”、“元康九年”等紀年墓,部分墓葬保存較好。出土隨葬器物較豐富,有博局紋銅鏡、瑪瑙耳珰、青釉盤口壺、灶等。
▲潘山東漢至南朝墓葬
宋代墓葬多由券頂磚室、排水溝、墓前拜臺等組成。部分墓葬墓室前露明處有磚雕。出土器物有龍泉窯青瓷、天目窯黒釉瓷、銅錢等。
明代墓葬均為磚室墓,且以雙室墓和單室墓為主。出土器物以銅鏡為主,有“湖州薛晉候制”銅鏡,造型精美,另有青花瓷碗、黑釉罐等。
為配合盤點活動,考古所還與蕭山博物館合作舉辦了出土文物展。從2000余件出土文物中,精選出近400件,包含了五代越窯摩羯魚燈、元代龍泉窯青瓷俑、南宋龍泉窯玉壺春瓶、明代白釉彌勒佛像等等,給參與者們一個直觀且震撼的視覺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