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建筑又稱徽州建筑,以磚、木、石為原料,以木構架為主。梁架多用料碩大,且注重裝飾。還廣泛采用磚、木、石雕,表現出高超的裝飾藝術水平。歷史上徽商在揚州、蘇州等地經營,徽派建筑對當地建筑風格亦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徽派建筑坐北朝南,注重內采光;以磚、木、石為原料,以木構架為主。以木梁承重,以磚、石、土砌護墻;以堂屋為中心,以雕梁畫棟和裝飾屋頂、檐口見長。
徽派建筑起源于中國封建社會后期漢文化建筑派系中的一個重要流派,它是以其所保留的傳統工藝和獨特風格,為中國建筑史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2000年,由徽派建筑群形成的有近千年歷史的黔縣西遞、宏村,兩處古建筑村落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接下來我們從建筑環境、建筑空間、建筑構造和建筑美學等多個方面因素來深入探究徽派建筑文化。
1、尊重自然山水大環境。古徽州對村落選址的地形、地貌、水流風向等因素都有周到的考慮,往往是依山傍水,環境優美,布局合理,交通順暢,尊重山、水等自然地貌,將建筑融匯于山水之間。
2、富于美感的外觀整體性。群房一體,采用高墻封閉、馬頭翹角、墻面和馬頭高低進退錯落有致的方式,并配以大小不一、布置靈活的斜坡屋頂,使得外觀層次豐富、耐看,頗有韻味。
3、較宜人的空間尺度。建筑的高寬比和空間比例適中,感覺既不空曠,也不壓抑。如屯溪老街的街道寬6-7米,兩側建筑物的高度也大多為7米左右,高寬比約為1:1,給人以良好的空間感受。
4、獨具一格的馬頭墻。馬頭墻是徽派建筑最具特色的部分,層層跌落,前后進退,極富韻律感。
5、靈活多變的斜坡屋頂。徽派建筑大量使用坡屋頂,用法靈活多變,不拘一格,大小有變化,高低有層次。
6、樸素大方的色彩。徽派建筑不以華麗復雜的外觀取勝,而以典雅大方的灰白色調見長。青山、綠水、白墻、黛瓦是徽派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在質樸中透著清秀。
7、較靈活的多進院落式布局。建筑平面布局的單元是以天井為中心圍合的院落,按功能、規模、地形靈活布置。
8、精美的細部裝飾。徽文化中“三雕”(磚雕、石雕、木雕)藝術令人嘆為觀止,磚雕門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與建筑物融為一體,是徽派建筑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