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寶藏》第二季節目中,“甜蜜夫妻”唐嫣、羅晉再次合體,化身鮮卑才女欽文姬辰與東晉皇族后裔司馬金龍,組建混血小家庭,“北魏女性”和“懼內夫君”的搭配,再現了一段令人啼笑皆非的北魏“家事”。他們守護的國寶是木板漆畫。
木板漆畫
在隋唐盛世之前,中國歷史曾歷經大分裂時代,大分裂也是大融合。司馬金龍一家幾代人的經歷,便是這一歷史大潮的縮影。司馬家族原本是東晉皇族,司馬楚之當年為避免滅族從南逃到北,投靠北魏王朝,被封為瑯琊王,司馬金龍襲其父爵位。
1965年,在山西省大同市石家寨,出土了一座北魏貴族的夫婦合葬墓,經考證墓主人名正是司馬金龍。司馬金龍墓出土了大量精美文物,而其中尤以國寶木板漆畫最負盛名。
木板漆畫,較完整的有五塊,出于墓中后室甬道西側。在《國家寶藏》中亮相的是其中的兩塊之間由榫卯連接。木板漆畫屏風用木板制成,通長82厘米,寬40厘米,厚約2.5厘米,組接起來便是瑯琊王司馬金龍的一扇彩繪漆屏風。在沒有高椅,人們慣于席地而坐的南北朝,它是重要的家具之一。
兩塊木板的正、背面均繪有非常精彩的漆畫,其中正面繪畫表現內容均為古代著名女子故事,例如有“娥皇、女英”、“周太姜、周太任、周太似”、“班婕妤”,均為西漢劉向所作《列女傳》中故事,而背面繪畫則多取材于《孝子傳》。
木板漆畫采用渲染和鐵線勾描的手法,板面涂朱漆地,用黑漆勾線條,色彩非常濃艷。這組彩繪屏風的出土是北魏繪畫史的重大發現。漆液粘稠,本不易作畫,但此畫筆法細膩,須眉衣帶一絲不茍,線條勾描與顧愷之筆法相似。
題記和榜書文字介于隸、楷之間,氣勢疏朗,是少見的北魏墨跡。木板漆畫是南北朝時期文化融合的產物,具有極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由于木質文物材質特殊,展出期限一般不會多于30天,是不可多得的北魏繪畫、墨書真跡。
木板漆畫的出土,對研究北魏前期的繪畫風格,進而探討整個魏晉時期的中國繪畫成就,都有獨到的價值,同時它也填補了這一時期漆器研究的空白。漆畫作品,保留著當時南北朝文化交融時的特色,是記錄那個時局動蕩,卻文化交融時期的代表作品,具有極高的歷史和文化價值。
他愿用一生探索大漆的密碼
在《國家寶藏》舞臺上,有一個年輕的漆藝家說:“如果能破譯這幅畫上的秘密,就等于掌握了古代漆畫創作的精髓?!边@個人叫張志綱,他是這件千年國寶的今生守護人,也是一個把大漆當成自己一生朋友的人。
他對于大漆的感情,可謂是“如膠似漆”。“大漆是我的好朋友,我要用一輩子去守護它,”他的語氣無比堅定,“在我最低谷的時候,它給了我很多自信。”對于這個自己再熟悉不過的“老朋友”,一說起來,他依舊保持著敬畏,甚至直言崇拜:“雖然大漆表面是液體,但干固之后異常堅硬,力量非常驚人。不僅如此,它還能改變易腐材料的特性,使之千年不腐。這就是大漆的力量,這是最讓我崇拜的,值得我一輩子做下去?!?/span>
漆藝是古代中國人引以為傲的發明,也是東方藝術中最具代表性的古老技藝之一。從“漆”這個字本身來看,最上面的“木”字,就是漆樹,中間的兩撇就是刀割漆樹的劃痕,下面的“水”則是流下來的漆。
我國的古人們不僅數千年前就掌握了割漆的工藝,還將“漆”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盤筷碟盒,大到車船樓閣。俞伯牙奏響千古絕唱《高山流水》的古琴就是漆器;王羲之在享受“曲水流觴”的歡暢之時,用的也是漆器耳杯。張志綱說:“如果沒有漆器,我們所熟知的中華文明史,或許會遺失許多精彩的瞬間?!?/span>
漆文化里,深深地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審美與才情。張志綱在《國家寶藏》的舞臺上動情地說:“我覺得漆器的性格與我們中國人的性格有很多相似之處。漆,內斂不張揚,它的光是含蓄幽深的,有非常豐富的文化底蘊;雖然表面看起來很柔軟,但干固之后異常堅硬,非常堅強。而且還能改變易腐材料的特性,使之能千年不腐。這些就是大漆的力量。漆器的精神其實和我們中國人的精神是相通的。”
讓漆器回歸生活,才是最好的保護與傳承
要將傳統技藝發揚光大,僅靠少數手藝人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如何認識和激活這些古老技藝,讓它們在新時代里得以重生與繁榮,是我們需要面對的思考題。張志綱說:“復制木板漆畫只是尋回這門古老技藝的開始,我非常希望我們漆藝人能夠共同努力,設計出符合現代人審美和我們生活習慣的漆器,讓這種工藝和精神回歸到我們中國人現在的生活當中,這才是最好的傳承!”
我們也相信,不僅是漆藝,還將有越來越多傳統的技藝將回歸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因為它們身上,有著中國歷史的照應,有著中華民族自身的照應。我們要讓這些古老的技藝不斷傳承,讓千百年來的中華文脈,在我們的血液中一直鮮活地流淌。
絕美的漆畫藝術不應該被隱藏,讓我們多多關注和傳承漆畫藝術,讓中國的傳統藝術美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