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陶瓷生產大國,陶瓷產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各產區的經濟支柱產業。國務院出臺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強調,要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增強危機意識,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以節能減排為重點,健全激勵與約束機制,加快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提高生態文明水平。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總的指導方針,為我國陶瓷產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縱觀當今陶瓷發展,低碳環保、資源保護、品牌建設、自主創新、高新技術、市場需求將是當今陶瓷產業發展的六大趨勢。
一、低碳環保是必經之路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低碳、環保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也充分說明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注定行不通,不能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而要走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路子,從而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的協調、可持續發展。低碳、環保是實現長遠發展的必經之路。近年來,佛山陶瓷由“工廠經濟”向“總部經濟”的轉型便是一個很好的例證。2012年,國家將繼續加大對高消耗、高污染的監管力度。對陶瓷業來說,節能減排工作任重道遠,陶瓷企業要從思想上高度重視,在行動上具體落實。直面挑戰,奮起直追,全面推進節能減排工作的開展,打造低碳經濟、低碳產品、低碳企業,全面提速推進“低碳”經濟的發展進程。
二、資源保護是生存之道
經濟發展要以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為前提。陶瓷原料,尤其是高檔原料,作為一種不可再生資源,終有枯竭、耗盡的一天,而依靠增加資源的大量投入和擴張實現的粗放型生產方式將加速陶瓷資源的消耗進程。尤其是在目前國內包括景德鎮高嶺土在內的優質陶瓷原料已日益枯竭的形勢下,資源消耗少的集約型陶瓷發展模式將日益受到各方的關注和重視,而使其在未來大有可為。因此,加強資源保護,創建資源節約型企業,走新型現代工業化道路已成為陶瓷發展趨勢,這既是國家的產業政策,也十分符合陶瓷行業的實際,更是陶瓷業的生存之道。
三、品牌建設是立企之本
當今的世界巳進入品牌競爭的時代,我國陶瓷產業的市場競爭主要表現為品牌之間的競爭。因此,企業必須增強品牌意識,緊密結合企業的實際,制訂出品牌發展戰略,確立不同階段的目標規劃及可行性的實施步驟,抓好品牌的培育,爭創陶瓷品牌。企業要把提高產品質量作為品牌發展的根基和企業的生命,作為企業生存發展,立企之本來抓,使企業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四、自主創新是發展動力
自古以來,中國陶瓷就有自主創新的傳統,歷代的名窯名瓷就是實證。在當今激烈的競爭中,陶瓷企業要生存發展,必須著力抓好企業的自主創新,廣泛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不斷改進產品設計,加快技術改造,吸收先進技術,開發新產品。尤其是重點抓好具有高附加值的產品的研究及創新,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眾所周知,陶瓷的價值主要是體現在其設計、制作過程以及品牌的附加值上。簡單的重復加工、粗糙模仿注定只能站在產業發展的底端,而融合了精心設計、精細制作的產品則能擺脫傳統陶瓷低價競爭的惡性循環,提高利潤率,搶占陶瓷產業的制高點,自主創新將是企業發展的強勁動力。
五、高新技術是競爭優勢
技術含量高的陶瓷又稱為高新技術陶瓷。在科學迅猛發展,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高技術陶瓷亦取得了快速發展,在結構、功能、外觀上實現了新突破,尤其是納米陶瓷、高溫結構陶瓷、精細陶瓷的問世,給傳統陶瓷產業帶來了發展契機,推動了陶瓷產業新一輪的大發展。可以說,依靠科技進步、依靠產品結構改變、依靠發展方式轉變已成為陶瓷企業發展的一種趨勢。誰掌握了高科技含量的核心技術,誰就站在了陶瓷產業發展的最前沿,從而取得競爭優勢。展望未來,高新技術陶瓷必將成為推動陶瓷產業革新和發展的引擎。
六、市場需求是發展源泉
陶瓷作為一種產品,最終要面向的是市場,接受消費者的評判。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陶瓷產業在經歷了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陶瓷企業化壓力為動力,努力發揮自身的優勢,加快產品結構調整,加大營銷力度,促進企業更好更快的發展。近年來,隨著人們收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個性化需求的增長,市場對陶瓷產品的需求由原來的單一穩定,向多樣化、高檔次化、健康化、動態化的轉變,呈現出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在盛世收藏的大背景下,更多的人選擇收藏陶瓷作為一種投資理財手段。這些需求的轉變,給陶瓷行業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為陶瓷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和廣闊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