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人類的聚居地,因此對它的地理環(huán)境要求很高。中國自古以來,人們在選擇建城地址的過程中,總結出一套建筑風水理論,其意在營造人與自然相互適應的美好環(huán)境,以供人們居住。來看看福州古城建筑中的風水格局。
福州地處福建東南部,古時是閩江入海口,四面環(huán)山,氣候宜人,地理條件十分優(yōu)越。自閩越王無諸建都城于福州,二千多年來福州一直是福建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中心。明朝初年重修福州府城后,形成理想的風水格局。
相對封閉式格局明代福州古城修建后,形成一個相對封閉式的地理環(huán)境。從城中看,東有鼓山,西有旗山,南有方山(五虎山),北有蓮花山,這四座大山的余脈環(huán)繞福州城,形成山環(huán)形勢。閩江自北向南,從福州城南穿流而過,其支流環(huán)繞福州城,形成水繞形勢。
古代風水家把這種山環(huán)水繞的相對封閉式環(huán)境稱為太極,認為“既有天地,天一太極,地亦一太極,所生萬物又名一太極。故地理太祖,一龍之終始,所占之疆域,所收之山水,合成一圈,此一太極也。”福州的地理環(huán)境附合太極的地理要求,宜建府城。按照風水家的看法,這種相對封閉的地理環(huán)境”山水翕集,四勢團近有情,而真穴必居包裹擁從之中,所謂藏風聚氣者也。”山環(huán)水繞的地理位置十分適合人們生產(chǎn)生活,繁衍生息,也就附合風水家的理論。
風水家還認為,太極是分層次的,“物物有太極,于風水言太極尤肖焉。太極有三層,風水有外羅城,為外太極。龍虎砂為中太極,護穴砂有內太極。其穴坪處,為太極中間一點。”從這個理論上看,閩越國的冶城、嚴高的子城、王審知的羅城、宋代的外城,一直到明代的府城建筑,是一步步向太極風水理論接近的過程,明代的府城才完善了太極的布局。
中國建筑福州城是由接近圓形的城墻所環(huán)繞,其道路水流,均體現(xiàn)藏風聚水的原則,城中心點是鼓樓,登樓則全城在望,為太極穴地所在。按照風水理論進行規(guī)劃布局,是福州城建筑的重要特點。南北中軸的形勢福州古城建筑自北向南形成南北中軸線的形勢。城北為屏山,在屏山正北城墻上建樓,稱作樣樓,后改名鎮(zhèn)海樓,為全城制高點。從鎮(zhèn)海樓向南,即是全城最重要的寺廟華林寺。鎮(zhèn)海樓與華林寺上下呼應,成為城北最主要的風水寶地。
鎮(zhèn)海樓歷經(jīng)多次重修,于1970年被拆毀,至今未重修,甚為可惜。華林寺因故東移,雖保存完好,但風水格局也已改變。從華林寺向南,即是城隍廟。福州府的城隍廟是都城隍,為全省最高級別的城隍。前些年因房地產(chǎn)開發(fā)被毀。后有人呼吁重建,幾年前易地再建,但規(guī)模、體制相差甚遠,不可同日而語。
從城隍廟往西南不遠,即是布政使署,為全省行政長官公署,全省行政事務,在此決斷。從布政使署向南,即為鼓樓。這里是全城的中心,風水穴位所在,可惜該樓于1952年擴建道路被拆,現(xiàn)空余地名,雖然有識之士大聲疾呼重建鼓樓,但仍未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
鼓樓西南面是總督衙門,為全省最高軍政長官駐地,全省大事要事,均在此作出決斷。這里是歷代省政府駐地,一直延續(xù)至解放初期,至今空余省府路的地名。從鼓樓至南門有南大街相通,其中要過東西走向兩條內河,由勾欄橋和安泰橋接通大路,形成城內自北向南的中軸線布局。這是一條風水線,集中了全省最重要的公署、寺廟、城樓,體現(xiàn)風水學中天圓地方中心點的理論。
出南門有四座山作為福州城的案山,形成南面屏障,拱衛(wèi)府城。第一案為橫山,即今吉祥山;第二案為天寧山,即今煙臺山;第三案為高蓋山;第四案為方山,即五虎山。來勢兇猛的東南風經(jīng)過這四座案山的阻擋,到城中已是微風,附合藏風聚氣的原則。
陰陽協(xié)調的布局福州古城建設的平面布局采用風水思想中的四分世界觀,用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代表東、西、南、北四方守護神。福州古城建有東、西、南、北城門,與中心鼓樓結合起來,形成陰陽協(xié)調的布局,反映天圓地方的形勢。古城由南北中軸線分為東、西兩個部分,東為閩縣,西為侯官縣,東西兩面相對平衡協(xié)調,形成均衡的城市布局。
從南向北看,南門東邊有于山,西邊有烏山,形成雙闕守門之勢。以下依次是:東為府學、閩縣學、閩縣衙、鰲峰書院;西為侯官縣學、侯官縣治、道山書院。東西各有兩處水關,西水從西湖入西門水關,過定遠橋,到雙拋橋,與西南水關水匯合;向東與東西來水匯合;向南到烏山橋下向東,在安泰橋與東面來水匯合。西水由東湖澳門水關入城,向西經(jīng)慶城寺在勾欄橋與西水匯合;向南到德政橋,水分兩支,一支向西在安泰橋與西水匯合,一支向南沿水部大街,出東南水關。
這樣,城內河大致形成二縱二橫的井字布局,使全城百姓均衡受益。道路除中軸線外,西面有自北向南的大街,自北門沿南后街到道山路;東面也有自北向南的大街,自井樓門大街向南到達于山下。東西也有兩條大路,一條自西門經(jīng)過鼓西路、鼓東路,通往井樓門;一條自東門向西,到達雙拋橋,形成三縱二橫的大道布局,交通便利。趨吉避兇的措施按照風水理論,任何一處地理,無論風水如何好,總有不足之處,必須采取措施補救,福州古城也是如此。
綜上所述,福州古城在建設和完善中貫穿著傳統(tǒng)風水學說。這些風水觀念大部分有其合理性,是科學的,它是從中國人民長期生產(chǎn)、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其中有一小部分是因為人們還未完全了解自然,對自然存在敬畏心理,而產(chǎn)生的迷信思想。在城市迅速發(fā)展的今天,重溫古代風水觀念中所包含的城市建設中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思想,對當前城市的規(guī)劃和建設當有借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