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一些寺廟等傳統古建筑的屋檐下,總能看到這系掛著的鈴鐺,風吹鈴動,悅耳清脆。
這種廟宇殿堂屋角的鈴鐺叫做“風鈴”,亦稱驚鳥鈴、護花鈴。顧名思義,就是說當風吹過時風鈴叮當作響,用來驚嚇鳥類,保護廊內的花花草草。
古代,風鈴還有一個名字是“鐵馬”,古稱“鐸”,起源于中國古代的占卜,也有人用它判斷風向。“鈴鐸”是佛教法器之一,也被稱為“手鐸”“手鈴”“寶鐸”“風鐸”“檐鐸”等,通常用“金、銅、鐵”等金屬制造。
鈴鐸的起源,一般都認為始行于印度。《大般若經》說:“天花垂蓋,寶鐸珠幡,綺飾紛綸,甚可愛樂。”《理趣經》說:“鈴鐸繒幡,微風搖擊。”千手觀音及三十臂彌勒圣像,均各有一手執持寶鐸。此外,一些堂塔的相輪和檐端,也懸有鈴鐸,叫做風鈴、微風吹動,發出和鳴之韻。
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后,鐸便被懸掛在寺廟殿宇寶塔之檐上,成為風鈴。
中國古建筑屋檐角下掛的“風鈴”,也叫“風鐸”,它的主要作用有:
1、祈福驅邪的作用。鈴鐸在佛教當中是一種重要的法器,風鐸上一般都刻有經文或者咒文,具有祈福或者驅邪的用意。
2、驅逐鳥雀的作用。古建筑屋頂都采用木頭制作,尤其是斗拱疊架,會有許多空隙,風鐸聲響驚走鳥雀,防止鳥雀做窩和糞便的污染。
3、裝飾作用。古建筑屋檐角高高挑起,下面吊上一個風鐸,隨風搖擺發出悅耳的聲音,不僅聲音優美,而且點綴了古建筑,為不動的建筑增加了動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