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侄文稿》是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的一個草稿,上面有大量涂抹之處,卻歷來被譽為“行書第二”,與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媲美。在中國書法發展史上,顏真卿可以說是王羲之后聲望最大的書法家。蘇軾曾說,“詩至于杜子美,書至于顏魯公”,千年來,他的書法影響了書壇無數人。
許多學寫毛筆字的人,都是從顏真卿工整的楷書字帖開始練習,但這部聞名天下的《祭侄文稿》,卻是一篇飽含悲痛一氣而成的文章。顏真卿的《祭侄文稿》是給在安史之亂中被俘以后,被安祿山慘殺的戰斗英雄顏季明而寫的一篇祭文。
顏季明是常山太守顏杲卿的小兒子,安祿山圍困了常山以后,叫顏季明幫助他們讓他勸降父親顏杲卿,但是,顏季明寧死不屈就是不肯勸降。安祿山就殺害了顏季明。不就,常山也被安祿山攻破,顏季明的父親,顏杲卿也被俘后殺害。
顏真卿奮力抵抗安祿山,他領導的團練武裝,堅持戰斗并沒有失敗,第二年的四月,至德二年(757年),他就投奔了唐肅宗,跟唐肅宗一起繼續打擊安祿山叛軍。乾元元年(758年)十月前后,唐肅宗收復了被安祿山叛軍攻陷的洛陽和長安,唐肅宗的軍隊,還在河北收復了很多地方。
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就寫于乾元元年的九月,正是唐肅宗反叛軍節節勝利之時。當時,顏真卿找到了侄子顏季明的顱骨,看到侄子兩年之間,被安祿山殺害,永遠不能相見,非常悲憤,血淚在心頭。與顏季明一起被殺害的顏氏一門,總共要300多人。目睹如此慘絕人寰的叛軍罪惡,顏真卿的國仇家恨一齊涌上心頭。《祭侄稿》就是在這樣的隸書背景下寫的。
顏真卿對安祿山一直保持著一定的警惕。所以,安祿山天寶十五年(755年)十一月爆發以后,他就與家族中的哥哥顏杲卿一起誓死抵抗安祿山,安祿山在河北受到的抵抗,顏真卿是最大的。這是顏真卿被歷史上認為忠貞的標志,顏真卿一生,都是一個錚錚鐵骨的忠臣,在后世的心目中,地位非常崇高。《祭侄文稿》本來就是一件祭祀文章的手稿。由于多種原因吧,這就作品被傳頌最多。
極其罕見的唐代書法真跡
《祭侄文稿》現存于臺北故宮博物院,橫59.6公分,縱29.2公分,大概相當于兩張A4紙橫著拼起來的大小。它與蘇軾《寒食帖》、趙干《江行初雪圖》一起被稱為“鎮館之寶”。
因為這是極其罕見的唐代書法真跡。《祭侄文稿》寫于公元758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在中國,宋元以前保留的書畫真跡不多,歷經戰亂還能流傳至今的書畫基本上都是稀世之珍。
由于書畫都是在紙或者絹上繪制的,所謂“紙壽千年、絹壽八百”,相比玉器等耐儲存的文物,書畫的生命極脆弱,光線、空氣潮濕度、微生物等都可能帶來一定的損壞。
1984年起,臺北故宮博物院陸續精選出70件名作列為限展品,規定每次最多僅能展出42天,展后須休息三年以上,《祭侄文稿》也在其中。它上一次展出還是在2008年的“晉唐書法展”。很多人說,這種文物是“展出一次,傷害一次”。
《祭侄文稿》一共23行,234字。由于情感激越,這些文字時疏時密,墨色有重有輕,甚至有“枯筆”的痕跡。顏真卿長期積累的書法功力在悲壯的情緒下揮灑而出,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這是書法家往往很難到達的境界。《祭侄文稿》恰恰處于“心手兩忘”的創作境界。
據說,從這件300多字的墨跡可以看得出來,顏真卿只蘸了五次墨。所以,《祭侄文稿》中的枯筆也很多,這些枯筆墨雖然少,但是有非常細的絲線連帶,有骨肉相連不斷之感。
那么,為什么顏真卿的《祭侄文稿》的書法地位這么高?
我們就書法來說,顏真卿在《祭侄稿》這個作品中,充分展示了沒有任何掩飾,心境與筆法。曾經收藏過《祭侄文稿》的元代書法家張晏對《祭侄文稿》有一個非常有見解的評價,是大家很少知道的,但是,評論非常精彩,也非常到位。
大家如果看一看,就會對《祭侄文稿》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張晏說:此祭侄季明文,今在余家。住京師,嘗會諸賢品題,以為告不如書簡、書簡不如起草。蓋以告是官作。雖端楷終為繩約。書簡出于一時之意興,則頗能放縱矣。而起草又出于無心,是其心手兩忘。真妙見于此也。觀于此帖,真行草兼備三法。張晏的心手兩忘,非常恰當地解釋了《祭侄文稿》書法非常高的創作境界。
顏真卿的書法風格強勁雄渾,而他本人的個性也剛直耿介。在《祭侄文稿》寫就的26年后,他被派去勸和叛將李希烈,因屢次寧死不降而被勒死,享年76歲。
人們常說“字如其人”,北宋中期之后,顏真卿的書法得到了文人的極高贊譽,甚至推崇為神品。歐陽修就極力推崇顏真卿:“斯人忠義出于天性,故其字畫剛勁獨立,不襲前跡挺然奇偉,有似其為人。”在王羲之《蘭亭集序》真跡早已不在人間的情況下,保存尚好的《祭侄文稿》就更顯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