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是鄉土聚落中民居建造的普遍規律,由于自然地理條件的千差萬別,山西傳統民居形式,風格迥異。山西地處內陸,交通不便,物資轉運困難。據《晉政輯要》載:“查晉省地處萬山,路途險仄,磚瓦木石各料向較別處為昂,運送更屬不易。梁柱巨木尤為缺少,往往于數百里外入山采伐,挽運來省,所費尤多”。
基于此,鄉民只能依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因境而成地建設自己的家園。如在晉東及晉東南的太行山區,基巖裸露,植被較好,所以利用石材、木材建造房屋,較為普遍;而在晉西、晉北等丘陵地帶,黃土廣布,適于“穿土為窯”,居民多依山靠崖挖掘窯洞,形成“家三家兩自成村,小住洪崖闢洞門。漫道穴居同上古,此中別具一乾坤”的村落景觀。在汾河流域的晉中、晉南地區,交通條件較之別處尚屬便利,歷史上也較為富庶,民居普遍采用窯房合建或磚木結構形式,建筑質量較高。
山西民居在不同的時代和地域呈現出不同的特征,從構筑方式來看,主要分為窯洞式和磚木結構式兩種類型。窯洞式民居又可分為黃土窯洞和磚石窯洞二種。黃土窯洞主要分布在山區,這種構筑方式經濟適用、施工便捷,是山西民居的重要形式。
用磚石砌筑拱券窯洞,大致成熟于元末明初,平面以一字形、三合院、四合院為主。磚木結構的民居分布于河流谷地的平原地區,這里黃土豐厚,煤炭資源充足,可以用來燒磚制瓦,為磚木結構民居的建造提供了建筑材料。山西現存最早的磚木結構民居,是位于高平市中莊村的元代姬氏民居,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民居建筑實例?,F僅存正房三間,磚木結構,坐北朝南,明間設板門,單檐懸山頂,檐柱帶有生起和側腳,舉折平緩,造型古樸。
明清兩代,山西商業與金融業繁榮,在晉中、晉南及晉東南地區出現了一大批豪宅大院。其中,以太谷、祁縣、平遙等地的大院保存最為完整。這些大院的共同特點是規模宏大、規劃嚴謹、空間內向、裝飾豪華、壁壘森嚴、內涵深厚。
中國古建筑山西傳統聚落中的民居主要采用如下幾種形式:
1、窯洞
在山西,無論是山區還是平原地區;無論是城鎮聚落還是鄉村聚落,窯洞的分布非常廣泛,最為普遍,這是山西民居的共性所在。
?。?)晉西窯洞
晉西窯洞分布在呂梁山脈的廣大區域,該區廣布黃土,居民又普遍貧困,以土窯作為居住形式是最經濟適用的選擇。這里的窯洞以直接開挖黃土的橫穴居為主,《興縣志》所記述的“城無萬金之家,鄉無百家之村,營窟陶穴”,就是最形象的寫照。
?。?)晉北窯洞
晉北“地苦寒,寢處必有火炕,高三尺許”。這里的窯洞建設,源遠流長,如宋代的洪皓出使金國,在路過云中地區時,就曾見到“穴居百家”。該地區的窯洞,仍以土窯為主,由于地處高寒地帶,窯室內多筑有土炕,以便保持恒溫恒濕。
(3)晉東及晉東南窯洞
歷史上,在明清時期的澤州府、潞安府、遼州、平定州等地,都有窯洞分布。晉東及晉東南地處太行山區,一般在地勢起伏之地,居民都會鑿土挖窯,保存有為數不少的黃土窯洞。如在遼州,就有“地少平沃,商賈不通,民多穴居”的記載。除了土窯之外,鄉民利用石頭砌筑拱券窯洞,也較為普遍。
?。?)晉中窯洞
晉中盆地,地形平坦,汾河穿境而過。由于窯洞冬暖夏涼,居住便利,這里的鄉民也偏愛窯洞。如果地處盆地邊緣,就以土窯為主要居住形式;如果地處汾河谷地,則用磚石砌筑窯洞。例如汾州府的孝義縣,就有“西鄉半穴土而居,他鄉或砌磚如窯狀”的記載。
(5)晉南窯洞
歷史上的河東地區,主要包括平陽府和蒲州府,這里地勢平坦,物產豐富。盡管該地的民居以磚木結構的樓房為主,但也有不少窯居分布其間。例如芮城、平陸的地坑窯院就是最典型的代表。地坑院也稱之為“地窨院”,其形制與建造方式既古老又獨特。一處地窨院,長、寬各三、四十米不等,深約十幾米。在基坑四壁,橫向開挖土窯,合理安排人、蓄、交通及貯藏空間。在院落中,挖掘旱井,既可用來排除雨水,又可積蓄水源,作為生活用水。由地窨院組成的村落,人在遠處不容易發現,只有走到近處,才能看清其全貌,所以有“車從屋頂過,聲從地下來”的人間奇觀。
2、石頭房
晉東及晉東南的太行山區,石料較多,“五里柏井驛,實鎮也,地多磚、石頭屋”。以石頭砌筑院墻、屋墻,用石片代替瓦片魚鱗狀鋪設屋頂,也是當地居民就地取材的一種建造方式。這種民居雖顯簡陋,但卻樸實耐用。每當雨后,屋頂的石板被清洗的色彩斑斕,充滿野趣。
3、磚瓦房
所謂磚瓦房是指“凡墻壁皆以磚石,上覆以瓦,梁柱窗棧而外,無用竹木者。土石價省于木,故作室者木工少而土石之工多”。這種房屋多為硬山式屋頂,前后用磚砌筑,留出窗格門洞。也有一些地方為防雨水,采用懸山式屋頂,屋脊為干扣一層磚再交錯扣瓦的皮條脊形式。山西的磚瓦房集中在兩類地區,一類為磚瓦價格低廉之地,如晉北的保德州、寧武府等地區,該區經過歷代屯墾,森林資料短缺,一木難求,而磚石卻價格低廉,鄉民就地取材,利用磚瓦造房。
另一類集中在經濟發達的晉中、晉南及晉東南地區,在這里鄉民甚至以磚造樓,如在祁縣“民居多以磚為樓房”,而晉南及晉東南的御樓甚至高達五層。忻州等地的磚瓦房是高脊“一出水”房屋,坡度較大,造型優美,山西尤以代縣、繁峙的磚瓦房最為講究。
4、磚木房
在山西,磚木結構的民居,主要集中在森林資源豐富、盛產木材,或較為富庶的晉中、晉南、晉東南等地區。民國《沁源縣志》載:“本縣木料不缺,所住房舍率多構木為之”。這些地區的民居,多為雙出水硬山式二層樓房,樓上較低矮,只作貯藏物品、糧食之用,也不專設樓梯,只有移動式木梯供上下。一些有錢人家的磚木結構樓房則不同,二層也能住人,樓前出廈立柱,樓梯、勾欄一應俱全。
5、平頂房
平頂房前低后高,老百姓稱之為“一出水”。前面采用木柱式,滿面開窗,采光較好;屋頂用堿地淤土與麥秸和泥抹成,利用泥的下滲特點將干裂的縫子自然淤合,逢雨不漏。隔二、三年再抹一次。這種結構的房屋,主要集中在太原附近,每當五谷豐登,屋頂便成了曬場,五谷雜糧將屋頂裝飾的色彩斑斕,秋韻盎然。
6、土木房
土木房是指承重結構為梁、柱、板組成的木結構體系,圍護結構使用土坯或夯土墻等生土材料的房屋。這種形式的房屋在山西分布較廣,晉北、晉南、晉東南等地區都有遺留。這種房屋成本較低,利用生土熱惰性好的特點,獲得冬暖夏涼的效果,所以也為當地鄉民喜聞樂見。
7、茅草房
居住茅草房多代表一般貧民階層,在古代較為普遍。山西茅草房主要以山區為居多,集中于晉東、晉東南的太行山區。這里雨水相對較多,適宜茅草生長,取材方便。山區生活疾苦,居住條件惡劣,居民就地取材建造茅草房,也是為生活所迫。正所謂“地瘠民力本,茅檐歷歷見”。太行山區土地資源有限,茅草房民居多在三家村式的散居型聚落中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