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洞山歌是重慶市巴南區木洞鎮民眾傳唱的傳統山歌歌種,木洞山歌系重慶市巴南區木洞鎮民眾傳唱的山歌歌種,它的淵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的“巴渝歌舞”,中經戰國時代的“下里巴人”、漢代的“巴子謳歌”、唐代的“竹枝”,直至明清演化形成木洞山歌。
木洞位于重慶東面,長江南岸,是重慶市巴南區的一個鎮。在春播的插秧時節和金秋水稻的收割季節,重慶市巴南區木洞鎮廣闊的田野上,人民會邊勞動邊唱起巴渝山歌。
據史料記載:早在公元前的戰國時期,楚宗王作的《對楚王問》中,就載有以木洞山歌為主體的“巴人歌謠”。木洞鎮,處于長江黃金水道岸邊,歷史上是水陸商貿集散地,人杰地靈,孫中山辛亥革命大元帥府秘書長楊滄白先生、新中國第一位女大使丁雪松,都出生于此。木洞山歌在歷史的長河中,在巴渝文化的熏陶下,經過當地群眾千百年來在勞動和生活中的不斷創造、積累和提煉,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巴渝山歌文化,同時也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民間山歌手。
在解放前舊社會,木洞山歌只能在田里山間、坡上地頭,農民于勞動中或工余后唱唱而已,以解除勞動的疲乏和抒發勞動者的心情,作為一種自娛自樂、自尋樂趣的一種形式,斷然不能登大雅之堂。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國家實行改革開放以來,當地政府十分重視對木洞山歌的發掘、繼承和發展,把它作為巴渝民間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廣大山歌手也受到了政府和人民的尊重和厚愛。
經過巴南區文化部門搜集整理的木洞山歌的曲歌和歌謠己有上千首,其中較為流行的有:薅秧季節唱的"打薅歌";秋收季節唱的"打谷賽歌";打漁人家唱的"摸魚歌會"、"螃蟹歌會";放牛牧童唱的"坡上賽歌";婚禮上唱的"鬧房歌會"等等。這些山歌具有巴渝特色和鄉土氣息,反映了廣大農村群眾在勞動、生活、愛情中的勤勞、智慧、喜悅、風趣和幽默。在唱法上形式也多樣:有獨唱;多人合唱的;還有歌手用食指夾在舌頭上發出嗚嗚的哨聲,與另一位歌手的山歌聲相合的。山歌有的每七字句唱到第二節時,一般在第四字處便將聲音驟然提高達數分鐘之久,隨后歌聲一浪高過一浪,最后才拖起尾音。
木洞山歌還有勞動號子、風俗歌、表演歌等多種樣式。有數以千計的曲目,民間歌手頗多。1991年重慶市命名的第一批40名民間歌手,木洞就占37名,其中能唱500首以上的4名一級歌手全在木洞。木洞還編寫了三十余萬字的《木洞山歌》專著,2005年12月公開出版。1990年,木洞地區被重慶市命名為"山歌之鄉",1999年,木洞山歌又被命名為"巴渝優秀民間藝術"。
由于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革,大部分山歌失去了發展的基礎,老一代歌手的衰老和謝世,傳承出現斷裂,木洞山歌面臨瀕危境地。搶救、保護木洞山歌,不僅可以豐富巴渝民歌藝術,而且也將促進中國民歌藝術的豐富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