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首輪春季拍賣周于上周末正式揭幕。打頭陣的蘇富比拍賣行在“現當代藝術晚間拍賣”表現尚算平穩。一如既往,媒體的焦點也毫無懸念地落在看似頗為驚人的5.74億港元總成交額、以9850萬港元(卻低于拍前估價)成交的AndyWarhol《毛主席》畫像和以4228.75萬港元…
西班牙畫家畫的“馬云”也備受歡迎,西班牙畫家何塞–馬里亞·卡諾(José-MaríaCano)的一幅取自《華爾街日報》專欄小圖的馬云肖像畫《華爾街100-馬云》以322萬港幣高價成交(拍前估價為100萬—200萬港幣)。除了拍得不錯的成交價錢,我們或許可以先問:為何這個西班牙藝術家會對中國企業家馬云感興趣,并以他為創作主題?

如果參考一下拍賣圖錄,便會明白,原來藝術家曾經為一眾政商界猛人創作肖像畫,包括艾倫·格林斯潘、比爾·蓋茨、魯伯特·默多克等。《華爾街100-馬云》以中國企業家馬云作為當代印記,喚起了神圣感,因為馬云基本上就是一名將資本經濟奉為圭臬的大眾偶像。如此一來,藝術家不但向社會成功人士致敬,更為社會“神化”商業精英這一現象提供了嶄新的視角,反觀活在21世紀初的我們,是如何深陷在媒體、金錢及權力迷惑的超級資本主義世界。
對藝術史比較熟悉的朋友或許會再追問:何塞–馬里亞·卡諾的作品看來有點像安迪·沃霍,其實是否受到他啟發?這時候,又可以在拍賣圖錄中看到這樣的說明:“卡諾擷取媒體中的名人圖像而挪用改成自己作品的手法,與安迪·沃霍的絲網印刷有異曲同工之妙。
正如沃霍,卡諾以照相制版,并透過投影技術將圖像放大到畫布上,因著沃霍對名人如瑪麗蓮·夢露和毛澤東等的迷戀,這些當代偶像得以在沃霍的絹印作品中永垂不朽。然而,沃霍和他的追隨者對于復制深深著迷,卡諾則恰好相反,醉心于將復制回歸原始,特別是運用蠟彩這種高度繁復、耗時費力的作畫方式。卡諾并非單單復制,而是扭轉沃氏畫風中原始與重制之間的關系,使之成為獨一無二的藝術品。
當藝術消費者在心中有了這種“哦,原來如此”的想法的時候,意味著不管藝術品拍賣了多少錢(正如同臺灣收藏家姚謙在其著作《一個人的收藏》中說的,拍賣成交價完全是競投者的個人事情,與別人無關),我們已可不費一分一毫地從藝術品中吸取了豐富的精神養分了,不論是社會性的(如上述作品中的馬云現象)還是藝術性的(如上述作品中的安迪·沃霍聯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