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銅鼓是布依族古老的打擊樂器之一,屬于珍貴的民族文化遺產。它用青銅鑄造而成,常與嗩吶、皮鼓、大镲、鐃鈸、鑼木棍混合敲擊吹奏,基本保存著古代樂器的演奏風格,具有布依族的民族特色。
貞豐縣位于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自治州東部,這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其中布依族聚居的自然村寨有四百多個。布依族沒有文字,"銅鼓十二則"以家族方式傳承,一代一代通過口傳心授沿襲下來。
據史書記載,布依族先民在2000多年前,就開始鑄造銅鼓了。傳說銅鼓是布依族先祖古百越"駱越"一支所造。因此被布依族人視為傳家寶和氏族、宗教團結的象征,敬若神靈,年年施祭,歲歲禮拜。布依族銅鼓十二調流傳在扁擔山、丁旗鎮、大山鄉、城關鎮、六馬鄉、沙子鄉、良田鄉、募役鄉布依族聚居區,并輻射到關嶺自治縣、六枝特區、普定縣等周邊布依族地區,形成了一個覆蓋幾縣范圍的布依族民間銅鼓文化圈。
銅鼓是布依族文化中不可獲缺的一部分,布依人稱銅鼓為安您(音譯)。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銅鼓的社會功能在不斷轉變著。早期出現的銅鼓主要作為樂器,也兼作炊具,隨著時間的推移,銅鼓又成為祭祀活動中的神器,兼作禮具,象征著社會財富和社會權威的重器,甚至用作葬具。銅鼓通體用銅鑄成,呈圓墩形。鼓面園而平,下接鼓身,連接部份略向外凸,曲腰、中空、圓形敞口底,兩側有耳。
鼓面的主體多為太陽紋,從中心呈放射狀光芒,周圍為多層同心環帶,由寬窄不等的圖案組成,被稱為暈圈?;y的裝飾繁縟多彩,這些紋飾無不表現布依族依山傍水的環境風貌,具有十分濃郁的民族色彩和時代特征。這些圖紋與布依族的原始崇拜有關,描繪了人們信仰、崇拜、欣賞的事物。像太陽紋、云雷紋、水波紋、圈點紋、角形紋等,都與布依族人民的生產生活關系密切,太陽紋源于火崇拜,水波紋、漩渦紋與水崇拜有關,云雷紋來源于天崇拜、雷崇拜,齒形紋與山崇拜有關,三角紋、菱形紋來源于魚崇拜,由魚的不同部位演變分化而成。
布依族地區幾乎每個村寨都有一面銅鼓到數面銅鼓,有的是家族共用一面,有的是幾個姓共用,通常都是族中的長者或有一定威望的人家保存。陳忠恒老人是這個寨子中為數不多的鼓師之一。"銅鼓是我們布依族的寶貝寶物,很珍貴的。銅鼓是我們民族的象征,象征著整個民族的團結。我們陳氏家族中這個鼓是老輩人傳下來。據老人說,這是那個時候的戰鼓,戰爭用的。在調北征南的時候我們是先頭部隊。"
作為民族文化和區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銅鼓始終與布依族的生活、文化樣式聯系在一起。中國歷史上許多古樂器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消逝,但布依族地區的銅鼓音樂文化卻傳承下來,保留至今。銅鼓十二調是內容豐富的古代音樂作品和古代音樂信息的寶庫。
現代經濟、技術的發展和外來文化的沖擊導致人們的審美方式迅速改變,自古流傳的布依族銅鼓調現已少有人知,很難引起年輕人的興趣,銅鼓調的傳承已處于瀕危狀態,亟待搶救、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