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迎來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第三個節氣——驚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此時,天氣回暖,春雷始鳴,于是冬天蟄伏的昆蟲、小動物們紛紛結束冬眠醒來。古人以為它們是被雷震醒的,于是稱之為“啟蟄”。到漢朝第六代皇帝劉啟的時代,人們為了避諱,將“啟蟄”改為“驚蟄”,這樣也更響亮生動了,沿用至今。
我國古代將驚蟄分為三候:
桃始華——驚蟄之日,“桃始華”,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乃鬧春之始,紅入桃花嫩,青歸柳葉新,流水桃花,便勾引出千媚百態。
倉庚鳴——驚蟄后五日,“倉庚鳴”,倉庚就是黃鸝,黃鸝最早感春陽之氣,嚶其鳴,求其友。倉為青,青為清,庚為更新,“昔我云別,倉庚載鳴”,文人由此也稱它“離黃”,“離黃穿樹語斷續”就成了悲聲。
鷹化為鳩——再五日,“鷹化為鳩”,古人稱“鳩”為布谷鳥,仲春時因“喙尚柔,不能捕鳥,瞪目忍饑,如癡而化”。到秋天,鳩再化為鷹。
“春雷響,萬物長”,我國勞動人民自古很重視驚蟄節氣,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日子。唐詩有云:“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起。”這個節氣在農忙上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天氣開始轉暖,并漸有春雷出現,雨水漸多,我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回升到零攝氏度以上,土壤開始解凍,進入春耕季節。
一年之計在于春,驚蟄的到來意味著春耕的開始,為了祈求風調雨順,人們崇奉驚蟄的節氣神“雷神”。過去在這一天,家家戶戶貼上雷神的招貼畫,擺上供品,或者去廟里燃香祭拜。這也代表著對大自然的一種期待,不希望來年會氣象災害。
在我國某些地區,驚蟄日有食梨的習俗。這個習俗來源已不可考,有的地方認為吃了梨一年都精神,有的地方認為吃梨取分離之意,可以和疾病分離。但或許可以從梨的功效層面來分析分析。《本草》上說梨甘而微酸,性寒而無毒,正好符合春季養生的要求。
中國的民間傳說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會在這天出來覓食,開口噬人,犯之則在這年之內,常遭邪惡小人對你興波作浪,阻撓你的前程發展,引致百般不順。大家為了自保,便在驚蟄那天祭白虎。所謂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紙繪制的白老虎,紙老虎一般為黃色黑斑紋,口角畫有一對獠牙。拜祭時,需以肥豬血喂之,使其吃飽后不再出口傷人,繼而以生豬肉抹在紙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滿油水,不能張口說人是非。
“打小人”也是驚蟄當天南方仍然存留的習俗之一。人們在紙上畫好類似人形的東西,以之代替內心痛恨的人,同時以小棒槌等物進行擊打,寓意趕跑小人,終年便不會再有什么霉運。這種宣泄情緒的活動,被中醫認為有助于春季解郁養生的方式。
驚蟄后的氣溫乍暖還寒、忽高忽低、變化大,為了抵御漸退的寒氣,從衣著打扮上,應該注意保暖,實行“春捂”。
大地春又回,長空裂驚雷。驚蟄到,讓我們一起迎接春天的到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