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抬頭(農歷二月二),又被稱為春耕節、農事節、春龍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這一天人們會慶祝“龍頭節”,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佑保豐收。
二月二龍抬頭
俗話說:“二月二,龍抬頭,大家小戶使耕牛。”此時,春季來臨,萬物復蘇,蟄龍開始活動,預示一年的農事活動即將開始。二月二的由來與農耕生活中人們對大自然的觀察有關。。
二月二的節期在驚蟄前后,正是春回大地、萬物復蘇的時節。“驚蟄地氣通”,隨著土地解凍,冬眠的昆蟲、動物日漸活躍,龍是百蟲之長,“龍抬頭”就成為一種象征。此后雨水增多,俗謂龍王司雨,龍在二月二中的特殊地位就奠定了。
二月二的主要節俗傳統定型于唐代,源頭可以追溯得更為久遠,自古及今融會了驚蟄節、春社日、填倉節、龍頭節、中和節、挑菜節、花朝節等節俗。
各地龍抬頭節的習俗內容十分豐富,有祭龍、撒灰、擊房梁、熏蟲、汲水、理發、兒童佩戴小龍尾、兒童開筆取兆、嫁女歸寧、食豬頭等,禁忌則主要有停女工、清晨忌挑水等。還有過二月二理發的講究,俗稱“剃龍頭”,這里面就有以龍自喻、獨占鰲頭之類的吉祥寓意了。
二月二吃龍耳
天上“龍抬頭”的同時,春天也慢慢來到了人間。此時節,大地返青,春耕從南到北陸續開始。因此,二月二又被稱為“春耕節”、“農事節”,是漢族民間傳統節日。我國北方廣泛流傳著“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
作為一個吉祥喜慶的日子,為取吉利,二月二這一天民間飲食多以“龍”為名,如吃水餃叫“吃龍耳”,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眼”,吃面條叫“扶龍須”,蒸餅也在面上做出龍鱗狀來,稱“龍鱗餅”。這些習俗寄托了人們祈龍賜福、保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美好愿望。
很多地方當天還有炒豆子、吃豆子的習俗,“二月二吃豆豆,人不害病地豐收”,吃了各種炒制的豆子,意味著這個年就算過圓滿了,一年辛勤勞作又開始了。
二月二剃龍頭
這天也是“中國傳統理發日”!中國民間普遍認為在“二月二”剃頭,會使人紅運當頭、福星高照。因此,民諺說“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孩子要“剃喜頭”,保佑健康,長大后出人頭地。大人“剃龍頭”,辭舊迎新,希望帶來好運。每逢二月二這一天,家家理發店都是顧客盈門。
另外,在我國民間流傳著“正月剪頭死舅舅”的說法,所以很多人在臘月理完發后,一個月都不再去光顧理發店,直到“二月二”才解禁。這一民間禁忌近年來已經逐漸淡薄。不過,據民俗學家稱“剃頭死舅舅”則實為訛傳,“死舅”其實是“思舊”的變音。
二月二這天,許多地方的農民都要舉行拜犁、試犁的儀式,念唱喜歌:“犁破新春土,牛踩夏收畝;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然后牽牛在田地里象征性地犁起一壟,充滿辛苦也充滿希望的勞作就這樣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