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林湖后司岙窯址遠景

房址遺跡

秘色瓷八棱凈瓶
.jpg)
秘色瓷盆

使用瓷質匣體裝燒的秘色瓷凈瓶
記者從省考古研究所獲,2016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4月12日在北京揭曉。浙江慈溪上林湖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窯址上榜。
上林湖是唐宋時期越窯的中心窯場,也是唐代、五代至北宋時期全國的窯業中心,代表9世紀至11世紀中國青瓷燒造技藝的最高成就。后司岙窯址作為上林湖越窯遺址中最核心的窯址,產品中秘色瓷比例高、質量精、種類豐富,是晚唐五代時期秘色瓷的主要燒造地,向公眾揭開“秘色瓷”的神秘面紗。
后司岙窯址位于慈溪市橋頭鎮上林湖中部的西岸邊,是上林湖越窯遺址中最核心窯址。
為配合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和世界文化遺產的申報、探索秘色瓷的產地和唐五代時期宮廷用瓷的來源與生產管理狀況,同時為窯址群的下一步保護與展示規劃編制提供依據,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2015年10月開始對后司岙窯址開展考古發掘。發掘面積約1100平方米,揭露包括龍窯爐、房址、貯泥池、釉料缸等在內的豐富作坊遺跡,清理厚達5米多的廢品堆積,出土包括秘色瓷在內的大量晚唐五代時期越窯青瓷精品。
窯址中發現的秘色瓷產品種類相當豐富,以碗、盤、缽、盞、盒等為主,亦有執壺、瓶、罐、碟、爐、盂、枕、扁壺、八棱凈瓶、圓腹凈瓶、盞托等,每一種器物又有多種不同的造型。出土秘色瓷胎質細膩純凈,釉色呈天青色,施釉均勻瑩潤,達到“如冰似玉”的效果。
此項考古領隊鄭建明在評審會上說,上林湖后司岙是唐宋時期燒造宮廷用瓷的主要窯場,代表這一時期最高制瓷水平,其開創的秘色瓷生產技術,是制瓷史上的里程碑,影響到汝窯、南宋官窯、龍泉窯和高麗青瓷諸多名窯生產及整個社會審美取向。
“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唐人陸龜蒙用典雅的文字生動地描繪越窯秘色瓷器的釉色。后來,秘色瓷的身影在浩如煙海的文獻中若隱若現,然而秘色瓷是什么,產地在哪兒,如何生產,則是未解的謎團。
如果說唐代法門寺地宮與五代吳越國錢氏家族墓的發掘,解決了秘色瓷是什么,那么浙江上林湖發掘的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窯址,則揭示了晚唐五代秘色瓷的基本面貌、生產工藝、窯場基本格局,很好地回答了產地在哪兒及如何生產。
發掘的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窯址,是上林湖越窯遺址中最核心的窯址,發掘面積約1100平方米,揭露包括龍窯爐、房址、貯泥池、釉料缸等在內的豐富作坊遺跡,出土包括秘色瓷在內的大量晚唐五代時期越窯青瓷精品。
越窯青瓷歷數百年技術之演進,造極于唐宋之世,行銷世界,故后司岙窯址,得以成為燒造晚唐五代宮廷用瓷的主要窯場。
由國家文物局委托中國文物報社和中國考古學會舉辦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開始于1990年,每年在全國范圍內評選出當年重大的考古發現,迄今為止已舉辦27屆。其評選標準要求符合國家文物局的報批手續,并保證發掘質量,發掘內容要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并且為中國考古學科提供新的內容信息及新的認識,被稱為“考古界的奧斯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