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何人類社會中,社會生活是系于地域上的集居,如聯邦組織、市、鎮、鄉村、居(僑)民區等。社會生活有一定的地方界限。這界限聯系著種種經濟、政治及宗教性質的公私活動,形成了與建筑文化相互關聯的規則、法律、習慣、規范、道德、情操、宇宙觀等,這是文化完整原則中最重要的一方面。
由于禮制的不同,人類社會就會出現不同的禮制文化與禮制建筑。宗教信仰的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宗教建筑,如西方的教堂、中國的廟宇,如歐洲史前的圓環巨石建筑就不同于中國紅山文化中的土筑高臺祭壇。喪葬制度的不同,會產生不同的陵墓建筑,官制的不同會產生不同的官場建筑。這說明一物的結構與其使用方法相結合就成了它的文化實體,使用方式的不同也會形成不同的地域建筑與文化。
由于風俗習慣的差異,建筑文化與建筑活動定然有差異。風俗習慣既不歸于生理,也不能歸于生產,只是某種深刻社會的“需要”或文化的迫力,無形中強制了某一社區發生種種有織的活動。它是一種依賴傳統力量,而使社區分子遵守的標準化行為方式,它的功能作用是維持社會所建立的秩序。
建筑的人文基因表現為人們通過不同儀式化行為和標志邊界等各種方法將文化意義賦予場所和行為。建筑中不同的符號、材料、色彩、形式、空間組織和景觀方面都可能包含某種文化意義。當意義、空間與活動系統相互一致時,彼此之間就加強;當建筑變得與社群文化和生活方式一致時,就有歸屬感。
當今傳統文化的影響力逐漸減小,正在向國際大同化方向發展,如“千篇一律”、“特色危機”、“趕時髦”、“國際化”、“趨同現象”等等都是,不一而足,究其原因,有外因、內因數種:
過分強調技術萬能,而忽視合理地利用自然和考慮人類需求的多樣性。傳統基本由于氣候和自然條件而生成,將來的建筑必然會以技術為中心。但也不能誤解為技術可以抗拒一切自然因素的影響,并且不受到自然的影響;不要以為有了技術,地域特性就會必然淡化。
單純功能主義思想。將單純的物質功能模式強加于人,忽視人的生理尺度與行為模式,忽視當地的社會心理因素和地域性人文特征,在城市規劃和城市設計中“以車為本”,不是“以人為本”,城市的汽車尺度化,造成人與硬質環境的沖突。
“為新而新”。早年揚延寶先生就批評“有的人一味追求新,求得形式的時髦,而不是以經濟、適用、結構、材料為依據,這種‘為新而新’是脫離我國國情的。”地域性的消失不等于現代化的到來。
商業功利主義作怪。為追求廣告效應,本來就是很有名的歷史性建筑,也要用玻璃匣子套起來,大肆賣弄高檔裝飾材料,還有的莫名其妙地虛設或外露一些結構構件,其中有國人的迎逢,也有外商的要挾。
國際上文化“霸權主義”的影響。如喧囂一時的“歐洲中心論”,西方建筑至上論、“全球文化,超級文化論”都是這種表現。世界文化“統一化的邏輯逐漸包圍越來越多的人類活動領域,而它本身卻產生混亂,原因是它企圖促進所有符合它的東西。這樣,整個創造性領域遭受壓制,社會的個性和獨特形態遭到破壞”。從流行時裝、流行歌曲、荒誕舞蹈對民族藝術的沖擊中即見端倪。
共性寓于個性之中,沒有個性就無所謂共性。一般情況下,建筑文化區域性的喪失,帶來的并非“真理、幸福和創造力”,人類的創造力和靈感恰恰就存在于這些個性差異之中。地域性的差別會越來越少,但不會消失,因為正是這些差別才形成了建筑的特色。
每一文化都有它賴以成長的肥田沃土,有締造它的偉大人民和杰出的代表人物,以及歷代杰出的建設成就。我們只有尊重建筑文化地域性的差別,尊重每一種建筑文化才能使世界建筑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