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插向金瓶里,捧進君王玉殿來。——[唐]唐花蕊夫人《宮詞》
章懷太子墓壁畫(局部)
隋唐時期,插花盛行,不但涌現出大量的詩歌來描繪插花藝術的魅力,更重要的是產生了中國歷史上部插花理論著作—羅虬的《花九錫》。
所謂“九錫”,是古代帝王禮遇臣子的九大項禮物。羅虬以插花的角度針對當時的國花牡丹提出了九大禮遇原則,頗有黃袍加身之意,但它無疑地標示了唐代插花的理想與認真態度,更可以看出當時對插花的考究與高度的品賞原則。
[南宋]李嵩《花籃圖(夏)》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花九錫
重頂惟一一風;必須圍上雙重篷帳,避免風吹雨打
金錯刀—剪;必須使用鑲嵌金紋的鋒利剪刀來修剪花枝
甘泉—浸;用天然甘甜的泉水來浸潤花枝
玉缸一一貯;使用名窯燒制的上等瓷缸來插貯花枝
雕文臺座—安置;將缸花放置在雕有精美圖案的幾座上
畫圖;欣賞牡丹缸花必須要現場繪圖留念記錄盛況
翻曲;欣賞牡丹缸花必須即興演奏
美醑—賞;要品嘗美酒助興
新詩—詠”:即席賦詩
花器不再受限于瓶花,應該因材制宜,出現了配合牡丹等大型花頭的缸花,甕花;除了強調花的造型與花器的協調,也將放置插花作品的環境加入品賞中,并欣賞插花與書畫詩歌美酒音樂結合在一起出現了欣賞插花的最高層次。
[明]陳洪綬《授徒圖》美國加州大學美術館藏
這一習俗延伸到所有花藝作品的創作中,是以出現了大氣富麗的宮廷插花(在宋代被更加規范化定義為院體花),同時啟迪了插花與其他藝術形式結合直抒胸臆表達自我的“文人花”。
文人插花,從一枝花、一方木,一角山、一汪水里,細微處見宏大,清淺中見深刻,即成為了玩賞的幽棲逸事,又是別具意蘊的心象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