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國兩會,傳統歷史文化建筑保護這一議題備受代表委員關注,關于古建筑保護的“兩會好聲音”,我們一起來看看。
博物館首先是文化遺產機構保護是第一位
在部長通道上,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表示,他們今年工作的重點是要緊扣博物館職能定位,圍繞著博物館的短板和難點下大力氣解決瓶頸性問題,爭取在今年出臺改革博物館實施發展意見,滿足對博物館新的需求。博物館首先是文化遺產機構,尤其是遺址類博物館和古建筑博物館,它的保護是第一位的,不能有任何弱化和松懈。
確立鄉村古建筑的法律地位
全國人大代表、景德鎮陶瓷大學國際學院副院長張婧婧向大會提交了《關于美麗鄉村建設中的文化遺產保護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張婧婧在《建議》中指出,盡管我國依然出臺了很多古建筑、古村落的保護措施,但在落實方面還存在很多的問題,以至于古村落只剩其名,越來越多的古村落被打著保護的旗號重新建設,使得古村落的原特征和原生態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和影響,時間遺留下來的歷史痕跡,被嶄新的水泥磚瓦所取代。她呼吁,確立鄉村古建筑的法律地位,從法律層面加大對文化遺產保護的宣傳力度。只有法律法規體系保障下的保護才能使有效的保護。
以生態文明為載體保護古樹、古木、古存遺跡
全國政協委員、湖南省供銷合作總社巡視員李云才帶來的五份提案中其中一份就是在鄉村振興中如何保護優秀農耕文化。
“農耕文化成為五千余年中華文明一顆璀璨的明珠。然而,在工業化、全球化撲面而來的今天,農耕文化逐步消失。”李云才說。傳統村落、生物物種、傳統耕種、傳統技藝的加速消亡,讓李云才感到痛心。為此,李云才建議要統籌謀劃鄉村文化振興;以民居民俗民化為載體保護傳統自然村落;以生態文明為載體保護古樹、古木、古存遺跡;以產業為基礎和載體保護地理標志品牌;保護非遺文化;以節慶為載體保護農耕文化的首創精神;以人才培養為載體保護涉農企業優秀文化的成長。
建議組建民俗督察機構規范古鎮修復
1月29日,在2019年貴州省兩會期間,不少政協委員聚焦“古鎮、民族村寨旅游開發與文化保護”議題。針對當前一些古鎮、民族村寨在旅游開發過程中存在同質化的問題,委員們“把脈癥結”,積極建言獻策。
長期從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研究工作的貴州省政協委員耿文福提出建議:“呼吁組建一個和紀委監委一樣(職能)的民俗督察機構,機構成員由民間相關內行的專家組成,請這些專家去把關當地的地方建設。比如說我們的古鎮修復,我們就可以用本土的工匠來組建一個隊伍,然后省相關部門給予政策上的引導,讓他們更規范。對我們古鎮的維修,本著修舊如舊,保持原貌這兩個最基本的特點(來修復)。而對于古鎮、民族村寨旅游商品市場存在的問題,耿文福建議,一方面對外來商家入駐要實行嚴格審批,另一方面,要加大對本土民族旅游商品的開發、設計力度以及宣傳和推廣力度。”
同樣,中國民主促進會貴州省委員會也提出對古鎮旅游開發、建筑修復、商家入駐實行嚴格審批制度的建議。
打造海南特色的“美麗庭院”
在今年海南省兩會上,省政協委員符瓊芬提出,打造海南特色的“美麗庭院”,助力鄉村振興戰略。“海南鄉村的傳統民居是非常有特色的,融合了嶺南文化、中原文化、南洋文化等多種風格,‘美麗庭院’建設首先要體現這一特色。海南是我國第三大僑鄉,僑村、僑居在‘美麗庭院’建設中要突顯僑鄉文化特色。”她表示。
扎實推進老城更新與保護
在今年的晉城兩會上關于如何扎實推進老城更新與保護?代表委員們紛紛來“獻計”。綜合有三點:
一、老城更新與文化保護并行。老城更新要以傳承老城歷史文化為原則。
二、基層社區也要參與運營管理。政協委員何江濤建議:以“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為原則,探索讓相關社區也參與到老城更新與保護的工程中。具體來說包括運營和管理兩大塊。其中運營,可以由社區和社區的集體經濟組織(也就是合作社)出面和居民達成協議,由合作社統一對居民的房屋進行管理、統一經營、統一出租。合作社成為開發商和居民之間的中間商和“潤滑劑”,這樣既可以盤活居民手中的空閑房屋,也能夠調劑市場,讓需要搬遷的居民住到合作社統一管理的房屋中,對于社會穩定、市場穩定都有好處。
三、推動申報“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政協委員靳鳳偉提出:在推進老城更新與保護的契機下,可以通過申報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將晉城的歷史遺跡和歷史文脈統一起來,既改善人居環境,又保護歷史文化底蘊,讓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
民居建設要傳承煙臺元素
煙臺市政協委員李德翔認為:“打造特色煙臺,就應該把握山東民居的靈魂,不要去復制江南風格的仿古建筑。發掘當地傳統特色民居并加以保護以及傳承,才是一個城市的‘魅力’。”李德翔建議,尋訪登記各地傳統古建筑,并進行保護修繕。“在規劃的角度,就要設計一批具有當地傳統民居風格的新時代新農村特色民居,比如說,借鑒濟南四合院的磚石二進院風格,牟氏莊園的傳統二層樓風格,適當引入照壁、門樓、水巷、雕刻砌鑿、明柱花窗等建筑風格。”他說,設計完成后對全省、煙臺尤其是廣大農村進行公示宣傳,引導鼓勵廣大鄉鎮居民在條件合適的情況下,自愿建設山東特色新民居。
城市更新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
在今年濟南市政協委員的提案里,其中民盟濟南市委員會的提案寫道:“保護非遺具有延續城市文化脈絡、保持城市活力的重要作用,可以避免城市建設空間和文化同質化問題。對傳統文化的挖掘,可以喚起民眾對城市的歷史、文化記憶,是當前我們城市有機更新進程中重塑城市特色的現實需要。”
對于非遺資源的活化利用,提案建議,加強建設各種類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博物館,鼓勵社區和民間興建中小型博物館,盡量“就地取材”,即主要利用老城區的舊建筑,如舊廠房、傳統民居和歷史建筑等進行適應性改造,以博物館的展陳形式,來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并希望能充分發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濟價值與社會功能,鼓勵并支持其活化利用,以使其成為‘市井生活’及旅游觀光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