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藍制作技藝是北京市的地方傳統手工技藝。外傳琺瑯技藝和本土金屬琺瑯工藝相結合的產物。明清兩代,御用監和造辦處均在北京設有專為皇家服務的琺瑯作坊,技藝從成熟走向輝煌。近代以來,社會動蕩不安,北京景泰藍技藝曾一度衰微。1949年后,因國家采取積極的保護、扶持政策,這一古老技藝得以迅速恢復和發展。
景泰藍又稱“銅胎掐絲琺瑯”,是北京著名的傳統工藝品,以典雅雄渾的造型、繁富的紋樣、清麗莊重的色彩著稱,給人以圓潤堅實、細膩工整、金碧輝煌、繁花似錦的藝術感受,成為馳名世界的傳統手工藝品,素有“一件景泰藍,十件官窯器”之稱。
相傳景泰藍制品最初是皇宮里一場大火燒出來的,于是人們都稱其為“奇寶燒”。因為常人沒有資格擁有“奇寶燒”,所以這種藝術成為了宮廷藝術。到了明景泰年間,工藝水平到達頂峰。由于產品又大多以孔雀藍為主,所以人們就把這種工藝品叫作景泰藍,這個稱呼后來就一直沿用至今。
景泰藍是我國金屬工藝品中的重要品種。制作景泰藍先要用紫銅制胎,接著工藝師在上面作畫,再用銅絲在銅胎上根據所畫的圖案粘出相應的花紋,然后用色彩不同的琺瑯釉料鑲嵌在圖案中,最后再經反復燒結,磨光鍍金而成。
景泰藍的制作既運用了青銅和瓷器工藝、又融入了傳統手工繪畫和雕刻技藝,是集冶金、鑄造、繪畫、窯業、雕、鏨、錘等多種工藝為一體的復合性工藝過程,堪稱中國傳統工藝的集大成者。
傳說,景泰藍的工藝是女媧娘娘托夢給老匠人的,“不得白芨花不開,不經八卦蝶難來,不受水浸石磨苦,哪能留得春常在”,說的正是關鍵的五步:掐絲、點藍、燒藍、磨光、鍍金。
掐絲是整個景泰藍工藝中最為魔幻的程序。這如同在銅胎上畫白描,復雜多變的圖案,必須用專用的鑷子將銅絲掰出花樣,再一點點粘上去,這考究的是大師的手法,更是想象力。
點藍時用的釉料一般要師傅自己配好的,各色紛呈。工藝美術大師鐘連盛用一支細長勺,在釉碟里輕輕地勾出一點顏色,一點點填滿銅絲間的縫隙。點藍時要填得飽滿、平坦,重輕色都靠師傅的把控,需一邊填色,一邊用吸水布吸干多余釉料。什么顏色要涂多少層釉料,一層都不能少,因為圖案的明暗變化,色彩的深淺過渡,都在這毫厘之間凸現。
燒藍時,銅胎通體紅亮,又恢復到原有的色彩繽紛,猶如鳳凰涅磐。每個景泰藍都要燒結三次,一次與絲平,兩次要高于絲,最后與絲找平。磨光時,師傅會用雙手按著煤灰摩梭著器物,經三次將凹凸不平的釉打磨至平滑。
100多道工序,上百次的打磨,一次次的燒結鍍金,每一個步驟都需要手藝精湛的藝人獨立承擔,清末時就有詩詞贊道,“就中絕技高天下,壓倒五洲景泰藍。”2006年5月20日,景泰藍制作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