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頭墻是徽派建筑的組成部分,雖然人們常說,建筑是空間藝術,但一棟建筑物的存在,首先還是在于它的實用價值、實用功能。因此,我們在探討馬頭墻的功能時,也還是先探討它的實用功能。
徽州古時因房屋大多為木結構,易引起火災。且因徽州地少人稠,人口密集,所建宅屋大多彼此相連,一家失火往往殃及鄰里,損失慘重。采用馬頭墻的方法,能有效阻隔兩幢相連的房屋,防止火勢蔓延。當火災發生時,人們就用竹竿把馬頭墻上的瓦片推掉,讓火勢沖上天空。同時由于馬頭墻內一側被火燒后會向里傾倒,馬頭墻內部的沙土和磚塊可以起到抑制火勢、降低險情的作用。馬頭墻與馬頭墻之間的通道又稱水道,在火災發生時可便于運輸水源滅火。
除了馬頭墻以外,徽州民宅的另一大特點是每座宅院內至少有一個天井,起到通風采光的作用,還具有匯集雨水、產生“四水歸堂”“肥水不流外人田”的風水效應。而聳立在天井周圍的高高的馬頭墻與其相配,則組成了一個向上的豎直通道。這個豎直通道在酷暑炎夏之際,可產生類似的“風洞效應”,促使冷熱空氣的對流,從而起到防暑降溫之效果。另外,馬頭墻是空心墻,中間夾有大量沙土,隔溫效果比一般實心磚墻要好。
徽州民宅的馬頭墻一般可高出屋頂數尺,一方面能有效阻擋冬季寒風直接灌入屋內,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防風防寒的作用;另一方面因為徽派建筑采用的是小青瓦,體積小、重量輕,所以馬頭墻可以有效擋住大風吹翻屋瓦。
馬頭墻按“階層”(階梯的層數)分,有一階式、二階式、三階式、四階式等,也可稱一疊式、兩疊式,以三階、四階為常見,多者可達五階,五階式俗稱“五岳朝天”。按“座頭”(即“馬頭”)分,有“鵲尾式”“印斗式”“坐吻式”等,以房主的愛好、財富、地位的不同而異。
為什么徽商要將這些高高的防火墻稱為馬頭墻,而不是牛頭墻、羊頭墻呢?那是因為在古代,馬被譽為一種吉祥的象征。“一馬當先、馬到功成、走馬上任”等等,這些贊美之詞都可以體現出來。
徽商雖為商賈而好儒,喜愛廣交官府及文士,有的本人就有較好的文化素養。徽商是官、賈、儒三位一體。因而出了大批的官僚,有的甚至成為朝中顯貴。從高處往下看,聚族而居的馬頭墻高低起伏、錯落有致,有一種萬馬奔騰的氣勢。馬頭墻,也是徽商對自己家族子弟寄予的一種厚望,期望整個宗族興旺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