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大田縣擁有為數眾多的明清時期土堡,這些土堡形態獨特,風格迥異,而且土堡樓的規模宏大,建筑考究,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與旅游價值,是一筆無形的財富。
歷史上大田縣曾有大小土堡近千座。土堡始于宋元時期,盛行于明清時期,直至上世紀30至40年代仍有零星建造,如今大田縣尚保留下的40余座土堡,大田的土堡一直未被重視,可以說是一顆沉睡的珍珠。
福建土堡區別于福建土樓、江西圍屋、廣東、廣西圍攏屋、廣東開平的碉樓,是土生土長、獨一無二的鄉土性建筑,數量少,建筑形式、立面效果比土樓生動活潑,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土堡與土樓的區別,在于土堡在形式上,只是外圍寨墻與內部居住的簡單疊加,究其原因,更為原始,也更為簡便并容易為人們所接受,是一種小型化的城堡。而土樓則是融防衛需求與居住功能為一體的、經長期演變而衍生出來的另一種新的居住建筑形式。
土堡是古代防御性的鄉土建筑、構筑奇特,其建筑風格的唯一性、構筑體系的獨立性、整體保存的完整性、環境風貌的原真性、成組聚集的區域性、建筑藝術的完美性、抗爭自保的社會性均是“土生土長”,堪稱是古村落建筑的孑遺之作,建筑形式、立面效果生動活潑,被譽為散落在鄉墅的明珠。
福建土堡的歷史悠久、造型各異,完全可以和福建土樓相媲美。只是因為被外界所知的時間比福建土樓晚了半個多世紀,因而在知名度上遠遠不及福建土樓。盡管如此,凡是參觀過福建土堡的人,無一不被其巧妙的設計、精湛的施工、巨大的體量、別致的造型所震撼。
近年來,海內外有關專家學者紛紛慕名至福建土堡發現地大田等地實地考察,為構筑奇特、防御性強烈的土堡而震撼。土堡群在福建、乃至全國的古代防御性鄉土建筑中獨樹一幟,其建筑風格的唯一性、構筑體系的獨立性、整體保存的完整性、環境風貌的原真性、成組聚集的區域性、建筑藝術的完美性、抗爭自保的社會性均是“土生土長”的,堪稱獨一無二。
大田土堡目前已經被列入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的有安良堡、芳聯堡、泰安堡(廣崇堂)、琵琶堡等五座土堡,其特色性、完整性、系統性、建筑藝術的特殊性,基本代表了大田土堡的精華。另外還有兩處土堡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地處閩中山區的大田土堡,由于交通不便,也是阻礙大田土堡開發、吸引游客的最大問題。很多土堡經過上百年甚至是幾百年的風雨滄桑,多數已經老化,加上年久失修,已經變成危險建筑,無法做為居住或儲藏之用了,更不用說做為景點對外開放了。因此,對土堡的保護已經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