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吊腳樓,也叫“吊樓”,為苗族(重慶、貴州等)、壯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族傳統民居,在渝東南及桂北、湘西、鄂西、黔東南地區的吊腳樓特別多。吊腳樓多依山靠河就勢而建,呈虎坐形,以“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為最佳屋場,后來講究朝向,或坐西向東,或坐東向西。
都說建筑是凝固的藝術,湘西吊腳樓是我國少數民族傳統民居建筑史上的一大瑰寶,是湘西地域上最樸素的色調,最溫暖的驛站。幾戶,幾十戶,依山傍水,鱗次櫛比,層疊而上。獨特的建筑技藝也激發了人們對湘西以及湘西民族建筑文化的探索欲。
湘西土家族在居住形式上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唐宋以前,土家先民還處于半原始時期。生產靠刀耕火種,生活住房是用樹枝,樹葉在大樹腰上扎結為屋,上可以利用樹葉遮風擋雨,下可以脫離地面,避免野獸侵襲,這種”房屋“懸在半空中,下面沒有任何支撐,故名湘西吊腳樓。
到了宋至清末,實行羈縻州郡制和土司制度,土家人士有機會與漢族人士接觸,吸收了部分漢文化,其居住條件有所改善。正逢當時的制陶業不斷發展,于是,便有了斗拱飛檐,鰲翅雕花等房屋建筑。
民國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們生活有所改善,更多人能夠修建普通木瓦結構的房屋。其屋脊用瓦片堆砌,中間大多壘成“品”字型;兩頭用瓦片提成翹角,雖不及大富人家房屋那樣巍峨壯觀,倒也別具一格。
吊腳樓窗花雕刻藝術是衡量建筑工藝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湘西土家吊腳樓窗花的雕刻就像他們的山歌一樣豐富多彩,有浮雕、鏤空雕等多種雕刻工藝。
雕刻手法細膩,內涵豐富多彩。有的象征地位、有的祈求吉祥、有的表現農耕、有的反映生活、有的教育子孫、有的記錄風情。飛禽走獸、花鳥蟲魚、歌舞競技、神話傳說,栩栩如生,蓄意深刻。
湘西吊腳樓除了擁有悠久的歷史外,在種類上更是多種多樣。
單吊式:這是最普遍的一種形式,有人稱之為“一頭吊”或“鑰匙頭”。它的特點是,只正屋一邊的廂房伸出懸空,下面用木柱相撐。
雙吊式:又稱為"雙頭吊"或"撮箕口",它是單吊式的發展,即在正房的兩頭皆有吊出的廂房。單吊式和雙吊式并不以地域的不同而形成,主要看經濟條件和家庭需要而定,單吊式和雙吊式常常共處一地。
四合水式:這種形式的湘西吊腳樓又是在雙吊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的特點是,將正屋兩頭廂房部分的上部連成一體,形成一個四合院。兩廂房的樓下即為大門,這種四合院進大門后還必須上幾步石階,才能進到正屋。
二屋吊式:這種形式是在單吊和雙吊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即在一般湘西吊腳樓上再加一層,單吊雙吊均適用。
平地起吊式:這種形式的湘西吊腳樓也是在單吊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單吊、雙吊皆有。主要特征是,建在平壩中,按地形本不需要吊腳,卻偏偏將廂房抬起,用木柱支撐。支撐用木柱所落地面和正屋地面平齊,使廂房高于正屋。
建筑作為人類文明的最大承載體,是了解一個民族文化體系的捷徑。我們通過觀察一個地方的建筑物,來判斷出它所處的地理和文化區域。當泛舟湖上,看江水緩緩流淌,欣賞著兩岸錯落有致而又鱗次櫛比的吊腳樓,心中不由莫名感動——這是人類和大自然和諧相處而創造的杰作,時光賦予了它豐富的人文內涵和濃厚的歷史氣息。
“小背簍,晃悠悠,笑聲中媽媽把我背下了吊腳樓。”一首《小背簍》紅遍大江南北,也令很多人對湘西心生向往。走進湘西,除去引人入勝的景色與獨特的少數民族風情,這里的建筑也令人印象深刻,在某種意義上吊腳樓已經成為湘西的一個文化符號。